首页 > 社会 > 顿悟《坛经》4:神秀的偈已作成,却忧疑不定、送呈不能。只因其心有挂碍。

顿悟《坛经》4:神秀的偈已作成,却忧疑不定、送呈不能。只因其心有挂碍。

原标题:顿悟《坛经》4:神秀的偈已作成,却忧疑不定、送呈不能。只因其心有挂碍。

《坛经》中记载:五祖让弟子门人作偈,欲传衣钵。众人皆指望神秀。因为此时的神秀为教授师,在众僧人中为上座。按照当时的情况,若无意外,神秀应该是会承接五祖衣钵的。

当然,神秀也如众人一样所想,因此,作成一偈。此偈为: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坛经》记载:偈作成后,神秀数次欲呈送五祖。但每次行至堂前,便心中恍惚、遍身汗流,如此这般经历了四天、一十三次。最后,便折中了想法,题在步廊墙上。

为何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神秀心中有物,心有挂碍,未达到“见性”的境界。

神秀在作偈前的心理活动就已经告诉了我们。《坛经》有这样一段话:

神秀思维:“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这段话里,反映出神秀内心里波澜壮阔。

首先,神秀考虑到了其他僧人的想法。其他人的想法干扰到了他。

第二,“我须作偈”,看似是责任的担当,其实是一份负担和包袱。难道他人作了偈、神秀便不作了?

第三,五祖对神秀悟道的深浅,言下即见,何须一偈?难道没有偈、五祖便不知其深浅了吗?

第四,一个偈,强加了“求法”、“觅祖”的取舍。把原本只是一个表达自己悟道深浅的偈,扯成了“夺圣位”、“传衣钵”的高度上。

第五,神秀之所以“大难”,是因为思虑太多。正如“画蛇添足”的故事那样,只管画蛇就成,何须多余添足?神秀的种种想法,便是凭空多的“添足”。

悟道修行,求得明心见性。何以明心?心中无物便是。

如何就是心中无物?

一般人在这个点上的理解往往不到位,心中怎么可能无物呢?其实应该是这样去理解的。当你做一件事的时候,心中只有这一件事,再无别事,就是“无物”。画蛇的时候,只管画蛇,画完即成,便是心中无物。若是定要“添足”,便是心中有物。一对青年谈恋爱,心中只有对方,便是诚;若是在心中还想着别的异性,就是心中有物,即不专一。一个僧人做饭的时候还想着要挑水、要砍柴,便是心中有物;专注于当下的做饭,便是心中无物。

回头再看神秀的偈,便知道神秀并未见性,此心未明。仍然有身体的认知、有心体的把持,还生出若干灰尘来,心中并不清静。所以,神秀的内心,如此波澜壮阔。

因为神秀尚未见性,其心内便曲折迂回,生出一“计策”:将偈题写在步廊上。之后又生出一番计较:“若是五祖看到后说悟得好,就承认是自己所作。如果作的偈不好,那还修什么道呀?”仍然在心里有若干顾虑。

《心经》中云:心无挂碍。心中之所以有挂碍,缘于心中有物。神秀便是因为心中有物,且有多物,因此生出如此多的烦恼,从而坐立不安,神情恍惚,遍身汗流。原本非常简单的写个偈送呈上去的事,搞得非常复杂。

五祖曾特别吩咐“思量即不中用”,但神秀如此前思后量若干。所以,后来五祖在某天三更时分唤神秀问话,再次启发他,让他再作一偈。神秀仍然作不出,原因就在这里。

【待续】

————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人生智慧。欢迎关注知本学社。我是宗财。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顿悟《坛经》4:神秀的偈已作成,却忧疑不定、送呈不能。只因其心有挂碍。
人,要让内心真正的静下来,方能洞察一切真相,获得智慧的解脱
南宋一尼姑外出踏春,寻春不到却写下一首悟道诗,千古流传
一切有情,都无挂碍
缘不可求,缘如风,风不定
黛钗湘云齐攻玉,顽石顿悟成一叹
贾宝玉第一次悟禅,写了一首《寄生草》,细品大有深意
禅宗:禅宗七祖--神会大师(1)
爱情是飘着的云,总是飘浮不定
明证法师开示: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此偈何解?在家居士如何以此偈修行

网址: 顿悟《坛经》4:神秀的偈已作成,却忧疑不定、送呈不能。只因其心有挂碍。 http://m.shhpp.com/newsview76164.html

所属分类: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