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士说心语(论语二百七十六:读《论语》之【先进第十一】)

士说心语(论语二百七十六:读《论语》之【先进第十一】)

原文: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解释:

颜渊去世了,孔子说:“哎呀!老天这是要了我的命啊!老天这是要了我的命啊!”

感想:

1. 颜渊死

毫无疑问,颜渊一定是孔子最为看重的学生。

孔子曾经考察过颜渊。一开始孔子觉得颜渊这个学生不太爱提问“不违如愚”的样子。后来结合颜渊日常言行举止的表现才发现,原来这个学生是真正通透了孔子自己所教授的学说道理,并且还能够身体力行。

比如,颜渊“无伐善,无施劳”。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不把疑难辛劳之事推诿给他人。说明颜渊具有君子人格,做到了不争名逐利。

比如,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虽贫穷却安于贫穷。说

明颜渊能够做到安贫乐道,表现出好学而乐学的实践仁道的求上进的形象。

再比如,颜渊“不迁怒,不贰过”。不随意迁移负面情绪,力争不让自己犯下相同性质的错误。说明颜渊待人以谦和,并且能够恪守仁道。

可惜的是,这么优秀的学生,却这么年轻就去世了。颜渊死时才四十一岁,时年孔子七十一岁。

2. 天丧予

对于颜渊之死,孔子忍不住悲痛万分,不由长叹:“哎呀!老天这是要了我的命啊!老天这是要了我的命啊!”

噫,叹词,表示伤痛、悲戚。

天丧予,意指天亡我啊。

问题是,孔子为何觉得颜渊去世就仿佛是老天要了我的命一样?

南宋大儒张栻有解释:“谓天之丧己者,以颜渊之死,而卜天意,惧斯道之不传也。”原来,颜渊之死就好像昭示了天意,天意似乎预示“仁道”再也没有人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了。所以,孔子哀悼“仁道”即将消亡,继而悲痛欲绝。

《论语义疏》中写道:“渊未死,则孔道犹可冀,纵不为君,则亦得为教化;今渊既死,是孔道亦亡,故云“天丧我”也。”颜渊如果还活着,对于仁道的传承,还存着希望。颜渊的去世,孔子就感到好像失去了希望。

李炳南居士的理解是:“颜子一死,孔子遽失辅佐,道统无人继承,天下苍生将如之何。因此,有天亡我的感受,所以发出如此悲痛的叹息。”孔子以天下苍生念,悲从中来。

其实,仁道精神不仅传下来了,而且继承至今。因为,当时孔子不可能预知,在他老人家去世一百年之后,孟子出生了。孟子是仁道思想的真正继承者。所以,后世才有“孔孟思想”的提法。

3. 使命感

儒家思想始终将“天”与“人”契合于天授禀赋的“向善人性”,亦即“仁德”。

于是,人之为人,就要走通基于“向善人性”的“人生正道”,也就是“仁道”。

所谓“仁道”精神,便是富含“仁德”表现的行仁、行善。

所以,行仁、行善就是“天命”之所在。人,就要有践行“仁善”的使命感。

新时代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就要有强烈的使命感。

首先,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品德的塑造者,其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强烈的使命感能使教师更加珍视职业,认真对待学生,提供高质量教育。

其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和榜样。使命感明确教师角色定位,促其自觉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为学生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再者,新时代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如资源分配不均、质量参差不齐等。强烈使命感激发教师内在动力,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应对挑战。

最后,使命感促教师追求专业成长,主动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参与教育改革实践,提升能力,既利于个人发展,也提高整体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总之,强烈使命感对新时代教师至关重要。

相关知识

士说心语(论语二百七十六:读《论语》之【先进第十一】)
《论语》书名的含义
2021年了,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
趣读《论语》
《论语》+《资本论》=?
读论语:公冶长第五·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
读论语:述而第七·孔子的真性情源于同理心
钱穆,梁启超,杨绛,林语堂,余秋雨:为什么要读《论语》?
读论语:公冶长第五·“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可行吗?
《论语》中的以“文”化人

网址: 士说心语(论语二百七十六:读《论语》之【先进第十一】) http://m.shhpp.com/newsview334867.html

所属分类: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