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当AI闯入武侠世界

当AI闯入武侠世界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刘宗智

戈壁滩上,黄沙漫卷,一道身影伫立在断崖边缘。他头戴斗笠,身着蓑衣,手扣缰绳,牵着一匹瘦马,狂风呼啸中岿然不动,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这极具武侠韵味的画面并非出自某部经典武侠电影,而是国内首部AIGC原创武侠剧情短片《信》的开篇。

去年,《信》已凭借原创剧本获得第三十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2024年青年编剧大会(影视类/短片短剧类/戏剧类)二等奖”。不久前,该片再传喜讯,在第二十五届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奖的评选中斩获“最佳AI影片金奖”。一部AIGC影片究竟是如何诞生的?AI技术怎样重塑影视制作流程?让我们跟随青年导演李碧鲜,透过《信》的创作历程一探究竟。

创作落地

人们对于AI的想象由来已久。从《人工智能》《黑客帝国》,到《2001太空漫游》《终结者》,再到《流浪地球》,彼时的AI更接近于主创人员为剧情设想的一个虚拟角色,通常由实物道具代替其形象。从问世到应用,仅仅两年时间,AI便已深度嵌入创意构思、剧本生成、分镜设计、素材创建、特效合成、配音配乐等影视创作环节。这场超越技术层面的深刻变革,正持续拓展着艺术表达的边界。

《信》以秦代沙丘之谋为考据基底,借助前沿AI大模型技术,将沉睡千年的历史精细还原、鲜活落地。编剧兼导演李碧鲜告诉记者,影片的创作灵感源于她对秦朝历史的长久兴趣,“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暴毙后,一封赐死其长子扶苏的诏书被使者送往上郡,战乱一触即发。我想展现乱世中的人物如何做出抉择。这些被历史匆匆带过的人物同样有着鲜活的人生,值得被看见、被书写。”

武侠与AI,本是一组看似毫无关联的词汇,却在《信》中碰撞出奇妙的火花。李碧鲜表示,团队也曾考虑过两者的适配度,摆在面前最直接的就是“当前AI模型数据库多以国外影视素材为主,生成内容容易同质化”,她进一步解释道,“AI模型需要通过大量资料训练。视频生成同样依赖已有影片库,但中国武侠题材在数据库中相对稀缺,导致模型缺乏相关训练素材。这就像喂食成长的过程,之前没人‘喂过’武侠内容,生成自然困难。但我们认为终需有人用AI来讲述中国故事。”

如何隐匿“AI 味”,避免观众出戏,使其在故事中更具沉浸感?这同样是李碧鲜及其团队在创作过程中不得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AI味是指冷冰冰的,缺乏温度,或者不够真实、不够还原。我们自己在做的时候,会尽力去规避这一点,从故事本身出发,确保情感细腻真实。在画风上追求写实,在表演上尽量接近真人情感流露。AI再强大也需要人为赋予温度,离不开人的创造力。”

长短相较

这种真实感同样要求全片保持“画风”一致。在视频生成过程中,需要确保角色、场景、风格等核心元素在不同镜头或场景间保持高度统一,避免出现形象、动作或背景的突变或割裂,这是影响AI视频质量的关键因素,尤其在制作剧情连贯的长视频时尤为重要。

“挑战主要是人脸一致性和环境一致性。AI无法稳定生成同一张人脸,需要我们手工修图保持统一。环境同样需要手动处理,相当于对每张底图进行人工修正。”李碧鲜以“扶苏”为例,“我们希望这个形象带有一定的‘破碎感’,但AI不理解这个抽象的词汇,真的生成了一张有裂隙的脸庞,与我们的设想大相径庭。后期我们又通过具体指令调整神态,比如‘微微垂眸’表现忧郁,最终选出最符合想象的形象。”

与传统影视制作流程相比,AI在降本增效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信》从决定制作到最终成片只用了20天左右,“传统流程需要选角、勘景、美术设计等复杂筹备,成本和时间都比较高昂,而AI创作只需写好分镜后用文字生成包含人物和场景的底图,再驱动为视频动作。粗剪后对口型配台词,同时进行音效配乐制作,最后合成输出。”李碧鲜表示,“视频驱动部分其实很快,整个片子用不到一周。最难的是底图生成,花费超过一半时间。底图质量直接决定最终效果,如果底图不准确会导致后续很多问题。整个过程虽然高效,但每个环节都需要人工把控质量。”

在视觉效果与场景构建方面,AI同样展现出强大的实力。通过深度学习大量的历史影像资料和艺术作品,AI能够精准还原秦朝的建筑风格、服饰特色以及自然环境。她总结道,“AI创作的优势是能低成本还原古装大片的画面质感,局限在于情感表现力和历史细节准确性。”

武侠离不开刀光剑影,快意恩仇。《信》既设置了烛光对谈的静谧文戏,也有纵马驰骋的动态武戏。在实际执行中,两者各有难点,李碧鲜认为,“文戏难在情感表达,需要AI演员通过眼神、动作传递温度,还要对口型匹配台词,一句句调整表演情绪;武戏难在动作真实感,肉搏戏需要‘抽卡’多次才能达到理想效果。但随着技术迭代,这些问题都在改善。”

李碧鲜又进一步科普了何为“抽卡”,“从文到图,AI生成有随机性,每次输出都是未知结果,所以生产设计底图和视频的过程,就像开盲盒。要反复生成直到满意为止,比如最后那场戏抽了差不多50次才达到理想效果。”

热潮涌动

传统拍摄中较难实现的镜头调度,对于AI来说却非常容易。“通过首尾帧喂食,AI能轻松生成流畅运镜和转场。现实拍摄中很难的大场面和长镜头,AI反而能简单实现。”她补充道,“AI 同样很擅长面部特写镜头,能够很好的呈现纤毫毕现的皮肤质感,不过难点在于如何让信息量大的镜头动起来时依然保持流畅自然”。

除了《信》等作品在AI影视创作领域的成功探索,诸多团队与创作者也从技术观望者转变为积极实践者。导演陆川曾公开分享他利用AI辅助剧本创作和视觉设计的经验,在舞剧《天工开物》中,AI生成的概念图最终被舞美严谨复刻。制片人白一骢也透露在《三体2》项目中,计划将AI的参与比例控制在3%左右,主要用于前期参考和特定场景的探索,如太空站的水滴运行轨迹。他提到,AI作为工具,能有效解决效率和人力问题,例如在分镜头设计和群众演员表演的预演生成方面。

仅2024年,AI创作就已多点开花。央视频上线了国内首部AI微短剧《中国神话》;博纳影业与抖音联合推出了AI微短剧《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快手推出了AI微短剧《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同月上映的电影《传说》中,由AI制作的年轻“成龙”在其中有着大量镜头;由快手可灵AI联合李少红、贾樟柯、叶锦添、薛晓路、俞白眉、董润年、张吃鱼、王子川、王卯卯9位导演打造的9部AIGC电影短片,被中国电影博物馆永久收藏、放映展示。

头部影视制作公司也正在全面拥抱AI技术,加速技术商业化落地。爱奇艺、芒果TV、腾讯视频等主流视频平台通过自研技术、举办赛事、优化流程等方式,将AI深度整合至内容创作、用户体验与商业运营中,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内容为王

AI就像创作者手中的“弓箭”,为艺术表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在技术发展的同时,人类创作者的思维价值和创新创意核心反而变得更加重要。

李碧鲜认为,AI的强大在于其“技术平权”能力,让有创意但缺乏资源的年轻创作者得以将想法快速转化为可见的成果。“当AI让创作变得普及,技术不再阻碍表达时,内容的独特性和价值就成为关键。好的创意和表达才会脱颖而出,有想法的人都能实现导演梦。”

AI能够赋能个体,但也对从业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李碧鲜认为,在AI创作中,导演角色已经从“全能执行者”转向为“审美决策者”,“传统导演可以依赖专业团队,现在需要自己掌控画面、构图、打光等方方面面。但这对导演综合素质要求更高,需要更深入地理解角色,同时具备良好的审美和文字表达能力。目前AI影视还在起步阶段,既有传统影视人转型,也有技术爱好者加入。当技术更成熟时,可能会出现更专业的AI导演岗位。”在她看来,AI可以模仿学习,但无法替代人的创造力。“有审美、有想法、有原创力的人依然不可或缺。技术会越来越普及,但独特的创意和审美才是核心竞争力。”

回想起创作影片的初心,李碧鲜坦言:“最初只是为了参加比赛,想让更多人看到这个故事。后来接连获奖,网上播放量也很高,算是意外之喜。这也说明纯粹享受创作过程反而能带来好结果。”

对于未来AI在影视领域的发展,李碧鲜满怀期待:“预计两三年内就能解决动作流畅性、表演细腻度和一致性等问题。希望用下一代技术创作适合大银幕的作品,在视效和内容上都更加完美,让更多人看到。”正如她所说,“当技术不再是门槛时,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真正到来了。”技术可以赋能艺术,但无法取代人的创作。当算力解放了创作者的“双手”,影视创作或许才能更纯粹地回归其本质。

相关知识

女生来到西餐厅吃饭,服务员闯入镜头的那一刻世界都亮了……
在金庸武侠世界的破碎感中…
古龙武侠世界又添新坐标,古龙研究中心落户杭州笕桥幸福横塘里
“她自带古早武侠美人的脉脉温情” 金庸武侠世界 预告篇 | 陈都灵冯衡
“今日我必杀你!” 金庸武侠世界 铁血丹心
武侠世界中的金庸,其侠义精神正席卷而来!
沙盒武侠中,对“敌人”的设定矛盾思考
难怪黄蓉对郭靖如此倾心!金庸武侠世界
靖“靖”阶中,感受武侠世界的魅力
白切黑圣体 金庸武侠世界的江湖气息

网址: 当AI闯入武侠世界 http://m.shhpp.com/newsview355534.html

所属分类: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