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大师和玛格丽特》的波洛涅兹

《大师和玛格丽特》的波洛涅兹

南西

中国国家大剧院与马林斯基剧院联合制作的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海报

读过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早已知晓它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标杆之作。但直到这个冬天翻开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格丽特》,我才恍然惊觉这部比《百年孤独》早成书三十年的作品,或许也配得上“魔幻现实主义开山之作”的称号。

本是个寻常傍晚,杂志主编与诗人约在莫斯科古老的牧首塘公园碰面。此前主编曾向诗人约稿一首反宗教题材的长诗,可诗人的作品没让他满意。诗人把耶稣写成世间确有过的大活人,主编却认为世界上本没有耶稣,两人就这个主题约了面谈。

不料,匪夷所思的事情开始接二连三发生。主编先是看到一个透明男人在面前左摇右晃,还以为是幻觉。接着就在他们谈论耶稣时,一个陌生人不请自来。更不可思议的是,陌生人不但主动介入讨论,还预测主编当晚会断头而死——结果不出所料,主编真的死了。诗人认定是陌生人捣的鬼,可对方转眼就不见了,他便展开追踪。布尔加科夫写到这里,加了段场景描写:“都市的夜生活已经开始。一辆辆卡车扬尘驶过,车链哗哗作响,货袋上大腹朝天躺着些男人。家家的窗户都打开了。家家窗户里都亮着橙黄色的灯罩。从所有的窗户里、所有的门后面、所有的门下空隙、屋顶上、阁楼上、地下室和院子里,都同时传出一种嘶哑的轰鸣声,这是在播放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波洛涅兹舞曲。”这段文字极具电影画面感。

我读过普希金1831年发表的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这部作品在俄国掀起过经久不衰的热潮。正因这份影响力,柴科夫斯基于1878年创作了三幕同名歌剧,以此向普希金致敬。

尽管我未看过这部歌剧,对波洛涅兹舞曲却并不陌生。“波洛涅兹舞曲”源自波兰民间,也叫“波兰舞曲”,16世纪末被波兰宫廷采用,成为大典或集会中行进表演的重要形式,18世纪时在欧洲广泛流行。在古典音乐里,舞曲是独特的类别,既能单独演绎,也能在歌剧中充当场景氛围的调味剂。我听过肖邦的波洛涅兹舞曲,却记不清是否听过柴科夫斯基的这一首,于是去网上搜来听了听。这首时长四分多钟的舞曲,开篇嘹亮的小号一响起,瞬间铺展开19世纪俄国贵族舞会的华丽与恢弘。刚劲激昂的管弦乐配器,又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气势,满是鲜明的俄罗斯色彩,和肖邦那充满波兰风格的波洛涅兹舞曲,有着截然不同的听觉感受。

为何布尔加科夫要在诗人的追踪过程中加入这段舞曲描写呢?我想,第一个原因或许是向普希金致敬——布尔加科夫恐怕和柴科夫斯基一样,也偏爱《叶甫盖尼·奥涅金》;另一个原因,柴科夫斯基这首舞曲的铿锵有力,不仅能增强故事追踪的戏剧性,更能用其华丽庄严的特质,与诗人追踪时的紧张悬疑形成强烈反差,以激昂的音乐反衬人物内心的慌乱,让紧张的情节多了一层听觉上的张力。

“在他整个艰难的旅程中,总能听到一个沉重的男低音在乐队伴奏下倾诉着对达吉雅娜的爱情,说不上为什么,他被这无处不在的乐曲搅得心乱如麻。”在这章末尾,布尔加科夫如此写道,我想我的推断或许是对的。

相关知识

国际象棋大师涅波姆尼亚奇提前夺冠 将挑战世界冠军卡尔森
《顿巴斯营》乌克兰在顿涅兹克遭到毁灭性打击我的观影报告
“库兹涅佐夫”号计划明年重回俄海军,升级后再用20年
波兹曼的文化警言
克洛普在球员起哄之下 放飞自己进圈跳了舞,里面有努涅斯推搡克洛普进圈…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珍贵幕后拍摄视频……
科洛·莫瑞兹与凯特·哈特试穿婚纱全过程公开
Blake Lively的黑历史越扒越有!她早年拉着科洛莫瑞兹采访视频最近翻红!
U1S1盛淮南这波操作不止虐了洛枳……
今天快讯:诺贝尔文学奖揭晓!获得者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是个中国迷

网址: 《大师和玛格丽特》的波洛涅兹 http://m.shhpp.com/newsview355186.html

所属分类: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