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明清“素人写作”

明清“素人写作”

近两年,“素人写作”之风席卷文坛。一批没有经过专门写作训练,从事岗位与文学圈、知识圈无关的社会人士的作品被人们关注。于是,“外卖诗人”“菜场作家”“矿工诗人”等IP被人们反复提及。“素人写作”其实从来都算不上新鲜事,“打工诗人”“农民作家”等概念在二十年前就已见诸报端。甚至,在识字率不高且没有大众传媒的古代,“素人写作”也同样不是稀奇事。

明代“竟陵派”领袖钟惺写有一篇《白云先生传》。这位白云先生名叫陈昂,长期客居,以编织草鞋、占卜等方式谋生,也帮人写点吊丧、庆贺的文字。虽然生活十分贫穷,但十分喜爱诗歌。在南京谋生时,他的诗作受到当时客居南京的福建诗人林古度的关注。钟惺的朋友张慎言听说了白云先生的事,从此看到小贩总要观察一番,因为卖菜的、织席贩履的作家与诗人可能就在其中。

与钟惺齐名的谭元春也关注了“素人写作”。谭元春的家乡有位叫谭学的老人,有名无字,他的外表看上去就是一名不识字的农村老汉。他有时候在乡间行吟,乡人取笑他:“老牛也自称会写诗吗?”谭叟一笑而过,拿着写满诗的破破烂烂的纸找到谭元春的弟弟,请他转给谭元春品评。谭元春发现其中三首诗水平很高,自己也作不出这样的诗,从此主动与对方交往,还把他的二十三首诗进行刻版印刷。谭元春认为:就算是一个农夫,他的作品也是倾注心血完成的,不能因为对方看上去很平凡就妄自揣测他水平不行。

当下“素人写作”还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写自己的人生故事。这种情况在清代也有,最典型的便是沈复创作《浮生六记》。沈复在当下已是名人,但在《浮生六记》于旧书摊被发现之前,沈复在他的家乡苏州一点知名度都没有,纯属普通人。《浮生六记》记录了沈复个人与家庭的日常生活,行文比较直白,内中的平凡小事跨越时空,感动着当今的人们。

作者的行业属性也常常会在“素人写作”中得到展现。清代东台有一位盐民诗人吴嘉纪,终身布衣的他曾从事盐业生产,其代表诗作《煎盐绝句》描写了盐民的困苦生活。吴嘉纪的才能后来被汪楫、周亮工、王士祯获知,他也由一个“素人”成为诗坛名人。

在明清时期,“素人写作”的主角远远不止以上这些。钟惺在《白云先生传》里提到,很多士大夫的诗文尚且没有保存下来,那些生活艰辛的普通人的作品更淹没在了历史洪流中。从中也可看出,普通人的“素人写作”在古代其实是一种常态。

◎本文原载于《扬子晚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图片由豆包AI生成。

相关知识

俯拾皆文章,素人写作在路上
素人写作丨素人诗歌永远都在,因为总有人写诗和读诗
奇观与幻觉——“素人写作”观察
新大众文艺专访④ | 如何看待素人写作和专业创作的关系?
36名东莞素人写作者走进文学名刊,与名编辑面对面
【视频】邵一飞:词语与思想的技术性探险 | 大湾区文学周·素人写作
新书|《久别重逢》:素人作家笔下的前世今生
素人作者笔下的女性:在书里,读到了自己的妈妈、奶奶、外婆
昭昭素素的姐妹情真是让人羡慕‍♀️这对CP也太好磕了
百幅明清楹联在甘肃兰州展出

网址: 明清“素人写作” http://m.shhpp.com/newsview355016.html

所属分类: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