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第二届“阅读新主张 光影映书香”南山区全民阅读系列活动第二期在深圳书城•南山城举行。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与文学评论家王干出席活动,围绕影视行业发展、文学创作初心、时代文化变迁等内容展开热烈交流。
梁晓声:从北影厂走出来的“影视全才”,见证中国影视四十年
梁晓声以自身经历为切入点,生动还原了中国影视行业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的发展轨迹。他回忆起自己被分配至北京电影制片厂,成为一名“正宗的电影人”的经历,在那里,他不仅参与编剧、编辑工作,还担任客串演员,后续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厂长,全方位深耕影视领域。
“北影厂是中国影视的‘名门’,那里藏着太多行业前辈的故事。”梁晓声动情分享,当年在北影厂工作时,他与水华、谢铁骊等中国新电影的“坐标式”导演共事,见证了《骆驼祥子》《边城》等经典影片的诞生过程。他提到当时影视创作的“艰辛与坚守”:年轻导演拍电影时,胶片成本严苛受限,大导演最多能拍5条,年轻导演只能拍3条,而正是这样的条件,磨砺出一代影视人的专业精神。

谈及个人创作,梁晓声强调“人物是创作的核心”。他坦言,北影厂老导演们常说的“人物还是人”,彻底影响了自己的文学与影视创作逻辑——“如果头脑中没有清晰、鲜活的人物形象,我绝不会轻易下笔”。他以《今夜有暴风雪》《神奇的土地》等早期作品为例,讲述如何通过刻画时代浪潮中的普通人,让作品拥有跨越时空的感染力;而前两年爆火的电视剧《人世间》,更是他年过七旬后,依然坚持以人物为核心的创作结晶,最终斩获茅盾文学奖,成为现象级作品。
此外,梁晓声还分享了影视行业的“时代记忆”:上世纪60年代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占据主流,周总理提出“电影可作为国家交流桥梁”后,上海电影制片厂拍出《大李老李和小李》《满意不满意》等喜剧,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李双双》也广受好评,这些作品让电影回归生活本真;上世纪80年代后,陈强父子的《二子开店》、刘晓庆主演的《神秘的大佛》等娱乐属性更强的作品涌现,丰富了影视品类。他也借此呼吁关注中小成本电影——“这类作品不需要刻意制造大场面,却能贴近民生,传递最真实的人文温度”。
王干:解读“中国影视两小时现象”,剖析文化传播新路径
作为著名作家和评论家,王干从文学评论与影视观察的视角,补充了对中国影视行业的独到见解。他指出“中国影视的梁晓声现象”这一全新概念,一是时间跨度长,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40多年间,梁晓声作为作家和编剧持续产出好作品;二是精品数量多,从《今夜有暴风雪》到《人世间》,梁晓声的作品始终保持高水准。
王干形容梁晓声是一颗“恒星”,40多年来始终与影视紧密相连。“他从北影厂12年的工作经历,到离开后仍以文学滋养影视,这种‘如影随形’的状态,在当代作家中极为罕见。”他还回忆起80年代看电影的“高光时刻”:当时北京电影资料馆放映歌舞电影《舞厅》,他带着家人前往观看这部反映法国二战前后社会变迁的影片:“那时电影是‘高档享受’,一张票、一部片,就能让人沉浸其中,感受世界的广阔”。
针对当下短视频对影视行业的影响,王干分析道:“早期电影的核心功能是‘提供景观’,人们通过电影看风景、看异域生活;如今抖音等短视频继承了这一功能,以‘奇景奇观、奇人奇事’吸引用户,但也导致电影的景观功能被分流。”不过他也肯定了短视频的文化传播价值:“中国功夫、二胡、唢呐等通过抖音走向世界,老外为之震惊,这说明娱乐化的传播方式,能让传统文化更易被接受,这是新时代文化传播的新路径。”
读者提问:聚焦文学未来,畅谈创作新可能
互动环节中,针对读者“与书本渐远时代,文学未来走向”的提问,梁晓声回应:中国文学因庞大人口基数与民间创作活力,成为世界宏大文学现象之一。

他提到,在他前往中国各地调研时,一场简单活动便有200多位普通人参与创作,“这种全民参与创作的氛围,在全世界都较为罕见”。他进一步举例说明,人民日报社曾安排他与“素人作家”交流,一位74岁女士靠小红书写作出书,北京退休工人的故事被导演看中筹拍剧;我国还有独特的人数众多的网络作家协会,印证了文学与普通创作者是深度结合的。
梁晓声称,写作是普通人表达自我、缓解压力的途径,文学未来在于多元共生,大众创作会让文学保持鲜活生命力。
活动最后,梁晓声与王干同现场观众亲切合影,延续了对谈中的温暖氛围。此次活动不仅是一场文学与影视的跨界对话,更是一次“时代记忆的梳理”——从北影厂的胶片岁月,到短视频时代的文化传播,两位嘉宾用真诚的分享,让观众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与时代的温度。
第二届“阅读新主张 光影映书香”南山区全民阅读系列活动还将于11月举办两场活动,计划邀请胡野秋等文化学者主讲,为南山区持续激发全民阅读热情,共建书香社会。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谢湘南
相关知识
文学与电影的时代对话,梁晓声、王干畅谈影视行业发展
“北影大讲堂:文学与电影”名家系列对谈活动启动
海飞携新书畅谈影视与文学
金鸡电影论坛·文学论坛举办,尹力高群书等电影人畅谈电影与文学的交融之旅
西影建厂65周年|文学与影视“深情”交流 西部文学刊物影视改编联盟在西安成立
梁晓声:提高写平凡的能力,把寻常生活虚构成读者爱看的故事丨青年对话大家
十月文学院影视创作中心揭牌:文学是影视的“血亲”
影视行业如何破题新生?浙江象山探5G与影视融合共生
文学圈对话影视圈 聚焦双向融通赋能
在这个影像的时代,电影和文学的关系变了吗?
网址: 文学与电影的时代对话,梁晓声、王干畅谈影视行业发展 http://m.shhpp.com/newsview353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