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朱萌丽
在媒介、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青年人该如何从事纯文学创作?近日,在第四届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难度与可能性:青年写作的创新问题”主题论坛上,钟红明、季亚娅、徐晨亮、杜小烨、张晓琴、徐刚等多位评论家与出版人,聚焦“难度与可能性:青年写作的创新问题”,围绕青年创作的现实困境与未来路径展开深度对话。

研讨会现场
为支持鼓励青年作家创作,王蒙先生捐出个人稿费,与中华文学基金会商议决定,联合中国作协青年工作委员会和北京出版集团,共同设立中华文学基金会“王蒙青年文学发展专项基金”,以扶持和奖励40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作家,鼓励青年作家们创作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王蒙青年文学发展专项基金的设立,寄托着王蒙先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深情担当,和对青年写作者的热情期望。周宏翔、林为攀、顾拜妮三位青年作家入选第四届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年度特选作家”。
直面时代语境:在流量与现实之间
《收获》主编钟红明指出,文学期刊是青年作家亮相的重要舞台。她强调创作贵在坚持,真正的热爱比外部认可更能支撑写作者走远。《十月》主编季亚娅呼吁拓宽青年写作的观察视野,警惕流量前置与学院派写作可能带来的同质化,并指出青年读者对同龄人作品仍抱有热情,关键在于写作是否具备真正的先锋精神。
《当代》主编徐晨亮提醒,应警惕以流量判定文学价值的倾向,写作应回归真实的“文学议程”。他强调青年写作须直面年轻一代的精神困境,倡导“作为出口的写作”,即写作者应先成为“文学中人”,再思考如何进入“文坛”。《花城》副主编杜小烨则指出青年写作面临三重困境:在传统中难以确立个人声音、经验同质化导致文本悬浮、受流量经济裹挟而趋向快餐化。她期待青年作家能拓展题材,融合多元类型,以独特语法编织个人命运与社会变迁。
开拓写作路径:从自我走向辽阔世界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晓琴指出,青年写作需突破“经验同质化”的局限,在关注身边同龄人的同时,更应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通过案头工作与田野调查拓展写作的广度与深度。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徐刚进一步提出,“青年”不仅关乎年龄,更是一种创作状态——具备创新、锋芒与冒险精神。只要保持锐气,任何年龄的写作者皆可被视为“青年”。
《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宋嵩指出,先锋创作常与大众审美存在隔阂。他主张创新应具“渐进性”,结合社会接受心理的阶段性演变,警惕过度形式化。理想国华语文学馆主编杨爽则从市场角度指出,当前青年纯文学市场呈现“大片模式”,销量高度集中于极少数作品,多数作品市场表现平淡。她呼吁重新审视叙事价值,警惕形式化陷阱,并强调编辑应协助作者抵御市场压力,守护创作初心。
(主办方供图)
相关知识
一个诗人如何突破“中年写作”?
第二届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举办主题论坛 探讨新文化与新时代青年写作
格桑拉姆:展现人的困境和思考是写作永恒的主题
小说家张炜《不践约书》:一场突破忧闷困境的诗歌书写
名家共话新时代青年写作:青年文学需要提供新的审美方式
陈楸帆:在拥抱跟警觉之间探索可能性 | 文艺青年的101种生活方式NO.2
马伯庸做客番茄文化客厅,探讨写作与阅读的更多可能性
在阅读与劳作的交替中 感受时代的希望、困境与激情
马伯庸走进中国人民大学,畅聊“在历史缝隙中寻找可能性”
一个诗人如何突破“中年写作”?他从传统文本汲取营养开拓新境|当代书评
网址: 青年写作的困境与突破:在“难度”中探寻“可能性” http://m.shhpp.com/newsview353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