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怀揣雄心壮志闯进大城市打拼,有过坚守也有沉沦……他名叫吴志鹏,是著名作家李佩甫带来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生命册》中的男主人公。
金秋十月的重庆,这个折射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沧桑巨变的小人物角色,在舞台上“活”了起来——10月10日、11日,由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根据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改编的话剧《生命册》在重庆人民大厦会堂连演两场。
《生命册》演出现场
作为参加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八届文华奖角逐的重磅大剧,《生命册》用265分钟的时间,对当代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社会发展和今天的急剧变迁给人的影响和再塑,进行了艺术化的梳理和深层次的反思,收获了山城观众的一致叫好。
演出现场剧照
《生命册》的原著小说对文学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它不仅在2015年斩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还于2019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成为记录新中国文学发展历程的重要标杆。
事实上,将这类获奖作品改编成舞台艺术作品的做法并不鲜见,本次将《生命册》带上中国艺术节及文华奖评选舞台的陕西人民艺术剧院,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过去10年,我们一直在做茅盾文学奖的戏剧改编工作,已经推出了《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主角》三部话剧。”11日晚,在《生命册》正式开演前,陕西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生命册》的出品人、导演李宣接受上游新闻记者采访时这样说到。
陕西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生命册》出品人、导演李宣
李宣介绍,本次来渝参加文华奖角逐的《生命册》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2000年这50多年来,从农村到城市所发生的沧桑巨变。“其中,我们塑造了很多丰满的小人物,以及怀揣着乡土情怀走进城市的主角们。”
具体来看,话剧中,原著小说的主角吴志鹏变成了男主人公“丢”。他是一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背负着乡亲的厚望,走进城市,读完研究生后留在了省城高校任教,后又与同窗“骆驼”下海……时代的洪流滚滚而来,“丢”也开始在良知与金钱、坚守与背叛、感情与欲望、梦想与现实等多重矛盾中挣扎,社会生活的巨变也在此过程中被娓娓道来。
“和原著小说一样,话剧版同样极具文学性。”在介绍话剧《生命册》的亮点时李宣说,大家走进剧场时会发现它的群像相比其他话剧更多,这也是陕派话剧的特点之一。
在舞台上,青年演员蔺凯、演员冯子夏等主演们通过灵动的肢体语言、扎实的台词功底,将“丢”“骆驼”“老姑父”“梁五方”“虫嫂”“杜秋月”等人物形象进行了生动鲜活的刻画。
演出现场
与此同时,在音乐、动效设计上,主创们也融入了自己的巧思。例如当故事铺陈的场景是广袤大平原或黄河岸边时,现场响起的就是经典的中国鼓点声;而随着主人公成长进入城市后,时间来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架子鼓的配乐又开始增多,再后来电子乐声也加入了进来。李宣解释说:“我们就是希望用这些不同的配乐来凸显不同时代的‘声音’。”
“《生命册》的改编我们前后花了5年时间。”李宣表示,小说中的文学性、充满想象力的语言描写,“转译”成舞台语言并不容易,“我们希望通过这265分钟的演绎,让观众们感受到这部作品对生命的深刻叩问,对故土的深情怀念”。
演出现场
观剧结束后,不少观众都在小红书上留下了“笔记”。有观众提到“很喜欢它的舞台布置。将三个木制大框架和两个牢笼状的正方体作为场景主体,演员们穿梭其中,让我感觉好像也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也有观众直言:“这部剧没美化苦难,也不造神,只是把一切都以一种略诙谐的方式呈现出来,能感受到现场观众们都很喜欢。”
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摄影 张锦旗
相关知识
根据“茅奖”作品改编 话剧《生命册》勾勒时代画卷
川剧《赤水河畔》亮相成都 角逐第五届四川文华奖
陕西人艺推出茅奖改编戏剧第四部作品,五小时大戏《生命册》鲜活厚重
茅奖小说《尘埃落定》搬上话剧舞台
“茅盾奖”集结上海话剧舞台,文学性归来
梁晓声茅奖作品《人世间》首次搬上话剧舞台
今天,我们为何如此珍视“茅奖”?
四川文华奖戏剧文学奖、评论奖申报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秦海璐主演茅奖作品杀青,路透造型引关注
秦腔《锁麟囊》唱响上海滩 角逐第32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
网址: 265分钟“读”完一部“茅奖”作品!话剧《生命册》亮相山城角逐文华奖 http://m.shhpp.com/newsview350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