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生老病死,《庄子》早在2000年前就说尽了

生老病死,《庄子》早在2000年前就说尽了

早在两千年前,《庄子》便对生老病死这一人生必然轨迹有着深刻且独到的见解。

在庄子的认知里,天地万物构成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生死之间并无本质区别,不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演变过程,皆遵循着同一的“道”。倘若有人能将“无”视作起点,把“生”看作一段历程,将“生死存亡”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那么便能够超脱生死的束缚,让心灵获得真正的自由。我们对于世间万物的恐惧,究其根源,大多源于对死亡的畏惧。一旦我们能够放下这份恐惧,面对人生,自然就能拥有无畏的勇气。

品读庄子对“死”的超然态度,实际上拾起的,正是对“生”的无畏勇气。

如何在死亡面前保持平常心?

要深入理解庄子的生死观,就不得不提及殷商与楚文化中“连续的世界观”。在这种观念里,死亡是连续现象中的一个自然过渡阶段,因此“生”与“死”并非被一道鸿沟所隔断。万物皆有灵性,且能够相互转化。

那为何孔子会说“未知生,焉知死”呢?这是因为周文化呈现出一种单面向的特质,将全部的注意力都聚焦在人世的环境之中,是一种非连续性的世界观。

就像夏生秋死的寒蝉,它无法理解一年四季的更迭变化;蜩鸠飞行的高度有限,自然也不明白大鹏鸟为何要振翅高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很多时候,我们人类何尝不是受限于生命的长度、活动的范围以及视野的广度,将自己禁锢在有限的现实时空里。

倘若将孔子的世界比作一条将人规范在特定道德礼仪范围内的线段,那么庄子的世界则宛如一条向两端无限延伸的螺旋线,不受时空和寿命的限制,循环往复,永无终点。

世俗的价值观常常成为人们理解生命和死亡的枷锁。当人们能够摒弃对功名利禄的追逐,转而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不再被物质和名利所束缚,便能在生死面前保持一颗平和淡然的心。

超越死亡后的自由境界

对生命的过度留恋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往往会使人的精神陷入不安与焦虑之中。而当一个人能够坦然地面对死亡,那么他也就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世间的任何事情。

在《至乐》篇中,庄子的妻子去世,他却敲着瓦盆放声高歌。当旁人询问他为何不哀悼时,庄子解释道,他的妻子最初本就没有生命,而后有了生命,如今又回归到了死亡的状态,这是顺应自然的一种形式。

或许我们很难克服人性中厌恶损失的本能,但若能以一种“本无”的认知去看待生命中曾经失去的事物,明白生命本就是在得与失的波动变化中前行,那么我们在面对失去时,便能多几分释然。

当与恋人或挚友断交时,若能想到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即便白头到老,最终也难免一别。此时的分道扬镳,与年老后的离别又有何本质区别呢?我们都不过是漫长时间长河中的蜉蝣罢了。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生命从诞生的那一刻起,死亡便已悄然孕育其中。因此,万物仅仅是以一种相对的形态存在着。关键在于,当物理世界发生自身变化时,我们的精神世界该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

在庄子看来,“荣”与“辱”都不过是外在的表现,他选择不予理会,因为这与他内在的独立人格毫无关联。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庄子说,能够在荣辱面前保持不动摇,分得清外在与内在的人是了不起的,然而这样的人在世上却极为稀少。

唯有精神自由,生命方能充分绽放

当我们对比庄子与孔子的思想时,便能发现诸多微妙之处。

面对乱世,孔子的人生态度是在一套周文秩序中“克己复礼”,期望达到“天下归仁焉”的理想境界。而庄子则不像孔子那样热衷于谈论处理人世的繁文缛节,他向世人展现出一种淡然超脱的态度——人世并不需要我们牺牲所有的自由去过度关切,当心境达到逍遥的境界时,事情自然会顺其自然地走向合适的结果。

《庄子》的第一篇便提出了“逍遥游”,这是一种摆脱名缰利锁、道德是非以及逻辑理智束缚的悠然自得的心境。只有做到逍遥,心中没有挂碍,才能够悠游自在。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呢?那便是要有“具见”。要对人生拥有足够宽广的器度,如同大海一般辽阔;要培养自己的学问,如同大海一般深邃。

庄子用逍遥消解了功利观念,用无为消解了礼教观念,用死归至乐消解了生死观念,让人的精神得到一种升华,将人的精神拓展为无限,任其自由翱翔。

有人将庄子思想误解为阿Q精神的代名词,也有人认为庄子是古人“躺平”的代表。事实上,这些都是对庄子的错误解读。在当下流行的话语体系中,庄子的思想常常以碎片化的方式传播,为了适应大众传播的需求而切断其丰富的内涵,只粗暴地截取其中一二,这实在是囫囵吞枣,难以领略其真正的精髓。

许多古籍的妙处需要深入探究、寻根溯源,才有可能获得一二的体悟。

相关知识

《长月烬明》桑酒对冥夜说:其实我早该死了,我的肉身,早在荒渊就被吞噬殆尽了
原创 古罗马眼里的中国,早在2000年前,曾经“朝拜”强大的罗马
庄子:心量大,才能成就大境界!【庄子智慧 】
越看越上头,原来萧蘅早在七年前就开始布局,哨响人到, 七年
庄子简朴的饮食观
2000年前的酒还能喝吗?为何是绿色的?这件文物的出土说出答案
“我肯定在几百年前就说过爱你”,今天轮到浪姐3 量紫俪学疯狂上分, 张俪
王阳明与儒学结缘,还早在十六年前
庄子:放下心中的尺子
庄子:藏好自己

网址: 生老病死,《庄子》早在2000年前就说尽了 http://m.shhpp.com/newsview350647.html

所属分类: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