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三星堆博物馆看展,盯着祭祀坑出土的那些海贝发了好久呆。指甲盖大小的白色齿贝,背部全被磨平穿了孔,一串串叠在玻璃柜里,像串了三千年前的月光。当时旁边有游客说:“这东西是印度来的,三星堆人最后肯定逃去南亚了。”
说实话,这话我后来琢磨了好久。毕竟三星堆的突然消失太像个悬念剧 —— 公元前 1000 年左右,成都平原上的这座古城突然人去楼空,祭祀坑里的青铜神树被砸断焚烧,黄金面具碎成残片,仿佛一场仓促的告别。于是 “逃亡印度” 的说法跟着流传起来,甚至有人画出了从四川经云南、缅甸到印度的 “迁徙路线图”。
但真要较真,这些说法站得住脚吗?先从那些最关键的 “证据” 说起。三星堆出土了数千枚海贝,四川师范大学的段渝教授早就考证过,这种白色齿贝产自印度洋深海,当时南亚次大陆确实用它当货币。还有那些小山似的象牙,成都平原从来不是大象产地,《史记》里倒明确写着 “身毒(古印度)多象”。
可贸易和迁徙是两码事啊。就像现在我们用美元,总不能说我们是美国人后裔吧?我查资料时发现,孙华教授特意澄清过,有人说青铜器铅同位素证明原料来自印度,其实是误解了技术 —— 目前学界更倾向于矿料来自云南东北部或秦岭。那些海贝更可能是通过 “蜀身毒道” 传来的商品,就像后来张骞在西域看到的蜀布,本是贸易品而非迁徙证明。
再说三星堆人真正的去向。去年去成都金沙遗址,看到那里出土的金面具和玉琮,瞬间有种穿越感 —— 纹饰和三星堆的几乎如出一辙,只是年代晚了几十年。考古学家早就理清了脉络:三星堆人没消失,只是向南搬到了金沙,就像现代城市中心转移一样自然。
当然也有零星出走的人群。有证据说鱼凫氏的一支北上到了陕西宝鸡,那边出土的青铜尊带着明显的古蜀风格。但要大规模迁去印度?简直是天方夜谭。且不说横亘在中间的高山峡谷,单是当时的生存条件就不允许 —— 古蜀人靠成都平原的农耕为生,突然闯进热带丛林,怎么活下去?
倒是三星堆人的 “交流欲” 比我们想的更旺盛。段渝教授在讲座里说,黄金权杖的形制其实源于西亚美索不达米亚,那边四千年前就用权杖象征王权。还有青铜面具高鼻深目的特征,和叙利亚毕布勒神庙的雕像风格隐隐呼应。但这更像是文化借鉴,就像我们现在穿牛仔裤,不代表祖先来自欧美。
我总在想,那些最后离开三星堆的人会是什么心情?或许是岷江改道引发了洪水,遗址里的富水淤积层就是铁证;又或许是杜宇氏的部落崛起,鱼凫王朝走到了尽头。祭司们砸碎神物,可能是觉得 “神器失灵”,要送它们回神界;工匠们带着工具南迁,把青铜技艺带到了金沙。他们大概不会想到,三千年后有人会猜他们逃去了异国。
前段时间看到个有意思的细节: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上有龙纹,金沙的玉璋上也有,这些都是典型的中原文化元素。而印度同期的哈拉帕文明,从来没有这类纹饰。要是真有大规模迁徙,怎么会没留下文化融合的痕迹?
其实最动人的不是离奇的逃亡传说,而是那些真实的联系。三千年前,古蜀人就背着丝绸、青铜,沿着南方丝绸之路走到印度;南亚的商人带着海贝、象牙来到成都平原。他们交换的不只是商品,还有对世界的想象 —— 就像黄金权杖上的鱼鸟纹饰,是西亚形制与蜀地信仰的完美嫁接。
现在再看那些海贝,忽然觉得它们更像信使。带着印度洋的咸腥,穿越山川河流,告诉我们:古蜀文明从来不是封闭的孤岛,但它的根,始终扎在成都平原的泥土里。那些说三星堆人逃去印度的说法,大概是把 “交流” 误读成了 “逃离” 吧。
相关知识
三星堆后裔在印度?考古发现的逃亡路线靠谱不?
考古大消息!时隔34年,三星堆遗址将展开新一轮考古发掘
科技之烛照亮三星堆考古现场
考古新发现!时隔34年,三星堆遗址再次启动发掘
三星堆周边发现重要遗址,涵盖近五千年不间断区域发展史
三星堆公布最新考古进展和计划
耀眼三星堆 精彩刚启幕
三星堆,了不起的文明现场
原创 91年前四川发现三星堆遗址,为什么停止发掘?专家:避免损坏文物
上班以后才发现:靠谱,是一个最高级的社交能力
网址: 三星堆后裔在印度?考古发现的逃亡路线靠谱不? http://m.shhpp.com/newsview349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