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刘玮)9月24日,由北京市广电局承办,百度APP协办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热AI无限,剧力生长:微短剧内容与技术创新沙龙”在北京朗园举办。本次北京文化论坛秉持着“传承·创新·互鉴”的精神,奏响“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年度之音,而“微短剧内容与技术创新沙龙”作为北京文化论坛的20余个专业沙龙之一,与业内众多微短剧公司、高校学者、行业专家共话AI时代微短剧的破圈和突围之道。到场嘉宾通过交流,凝聚行业共识,共同推进AI技术和微短剧的高质量融合创新和发展。AI技术为创作带来了新的方向和希望,技术正在做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普惠,更重要的是一场深刻的赋能,把内容的创作权、话语权真正交到更广大的创作者手里。
【现状】
内容的需求与技术赋能的双重胜利
到场嘉宾正在与大家交流。
本次沙龙在百度副总裁、百度信息分发平台总经理李小婉的开场分享中拉开帷幕,她提到人工智能已从概念走向实践,尤其在充满张力的短剧领域,AI不仅赋能创作,更推动叙事与产业全面升级。基于此,百度APP正式启动「AI星河计划」,旨在系统扶持创作者全周期成长——从新人助推到成熟期的亿级流量支持,提供资源、补贴与长期陪伴。她表示,百度AI始终秉持“技术赋能于人”的信念,致力于让AI成为有温度的故事伙伴,携手创作者以技术与生态为舟桨,共同推动短剧创作迈向更广阔、更富有想象力的新阶段。
微短剧的市场规模,从去年开始有了里程碑式的意义,已经超过了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的规模。全年500亿的体量,用户渗透到全体网民的52%,百度百家号内容运营负责人于轲直言,“现在刷短剧的人可能比点外卖的人还多。”最直观的数字就是,微短剧现在在生产端非常“卷”,现存跟微短剧相关的企业数量将近有10万家,2024年一年就将近有1万家注册企业,微短剧已经从内容蓝海变成了内容红海,也意味着在市场里迸发更惊人的能量。
在于轲看来,微短剧的爆发不是一个偶然,是内容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内容的需求与技术赋能的双重胜利。它把内容切分到秒级,短剧利用秒级叙事节奏抓住了用户的碎片时间,技术上实现了算法的精准推荐,也就是剧找人的逻辑。“这比人找剧效率高很多,两者的结合点燃了整个市场。”
随着微短剧的逐步发展壮大,整个市场也从“野蛮生长”过渡到逐渐“精品化”,于轲表示,微短剧市场现在有三大趋势,一是整个监管对内容体系的帮助越来越规范化。在政策和指导的指引下,治理常态化、规范化,“我们也希望这个行业能在大家共同呵护下快速、健康、持续地发展”;第二是商业模式多元化,从去年开始,IP的衍生,品牌的定制,越来越多商业模式在支持整个行业往前发展;第三是内容精品化,去年整个行业里面提及更多的是竖屏美学,大家注重叙事能力强,对于画面和美感是无感知的。当越来越多影视行业的专业从业者进入微短剧行业时,两拨人产生了交流和融合,现在短剧的画面、构图都更讲究,甚至短剧有了自己独特的竖屏用镜。“品质化是微短剧接下来要长期从事耕耘的事。”
同时,于轲提到,微短剧刚刚兴起的时候,大量草根和平民创作者涌入这个赛道,不断成为优秀的创作者。当时做微短剧一批非常优秀的导演,现在正在往电影方向转变,微短剧不仅在创造利润价值,也在输送人才价值。“未来十年以后,中国电影行业的导演一定会有从微短剧慢慢成长起来的,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另外,中国电影行业一定也会有通过微短剧让大家所熟知的演员,最终登上大银幕。”
【下半场】
技术创新AI全方位塑造短剧创作路径
在于轲看来,目前短剧基本上进入到“下半场”阶段,在精品化和降本增效的双重压力下该如何破局?答案就是技术创新。AI正在全方位地塑造整个短剧的创作路径,有了AIGC的工具,能够看到创作者可以实现超现实的想象力,AIGC在技术革命中对于有想法的创作者带来了内容的平权。
于轲表示,微短剧的本质其实是一场媒介革新带来的必然产物,智能手机成为人类身体器官的延展,今天每个人都离不开手机,拥有大量碎片化的时间。因为手机而变成新的流量场景,产生新的内容物种,一分钟要完成对于传统一集电视剧要去展现的内容。“微短剧是媒介革新,促使我们必须要有最极致的节奏、最迅速的情绪去引爆用户,去争夺用户宝贵的时间,最终来讲它是内容进化的本质。回到媒介的革新,对于内容创作而言,用什么来支撑这种高难度的创新?说到底还是技术。”
创壹科技首席技术官姚顺宇聚焦于科技如何深度重构短剧的生产链路,他探讨了AI技术如何从剧本开发、后期制作到精准分发等全环节,为短剧行业降本增效。核心在于阐述科技不仅是工具,更是驱动内容创新、优化用户体验、重塑行业生态的关键力量,为短剧产业的工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提供核心动能。姚顺宇同样认为,AI是实现内容平权、技术平权非常好的手段。之前门槛比较高的内容创作,到了AI时代可以变成每一个人的故事,每个人都可以是导演,都可以投身在创作中,去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东西。
同时,姚顺宇也提到,很多AI作品存在着共性的问题,更像一部预告片,没有镜头语言,AI本身最大的问题,或者难点就是它是一个视频,但不是一个故事,AI很难做到一致性、连贯性,以及视听语言。怎么让AI解决视听语言的问题,比如正反打镜头,这也是技术变革中面临的一大挑战。
嘉宾们正在互动。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刘琛从国际发展和传播维度深度剖析了微短剧的现状,为论坛分享提供了产学研融合的新视角。刘琛教授指出,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全球性挑战、数字包容性障碍与青年发展机遇缺失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中国微短剧的国际发展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数据显示,当前全球公众最关注的议题集中在经济(32%)、女性权利(8%)、移民(6%)、环境(6%)及国家安全(5%)等领域。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安全、文明与治理倡议,为推动微短剧“走出去”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路径。刘琛教授进一步提出,微短剧的国际传播应围绕六个维度展开,涵盖文化推广、国际合作、平台合作与人才培养等关键机制,通过典型措施提升传播效率与影响力。最终实现文化输出与国际认同双效统一,促进中外文明互鉴。
【未来】
打破消费形态边界 提升用户体验
谈及未来一到两年,随着AI技术的加持、迭代和升级,最可能推动微短剧现有边界这一话题,北京好有本领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曾明辉坦言,说实话,他很难对此有具体的想象,“我只能感受到AI这个工具相当于人类历史上从青铜器到铁器,从铁器到蒸汽机,这样一个革命性生产力的变化,它应该不是只作用于单一行业。”曾明辉表示,作为生产力工具,AI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产量上的提升,图景实在太大了,以至于自己很难想象出来未来具体会怎么样。“我只知道当人类步入工业革命之后,整个人类历史,创造的财富都是几何级的上升,这个愿景是非常伟大的。”
点众科技市场与公共关系中心总经理王燕表示,在未来AIGC与短剧的结合有很多种可能,比如特效、虚实拍摄等方面,它对成本的压缩,以及时间的缩短,是她认为值得在意和重视去研究的地方。
YY直播总经理吴震表示,AIGC对于短剧内容上的边界突破,一个产物就是互动短剧,这其中跟游戏也有一定的交集。在这种形态下,外面披的是游戏皮肤,内核是爽剧逻辑,游戏实时互动的及时反馈性,与短剧最核心要素的剧情紧凑一贯性,两者之间的矛盾有可能通过AI做到很好的转化。“对于现有消费短剧的用户来讲,完全是一个消费体验上的提升,可以从好看、沉迷于去看短剧,过渡到可以去玩,可以参与到互动,并且剧情走势能够依托于用户的一些指令来往下推演,这个形态是我们接下来会比较关注的方向。在消费形态上的边界,有可能借助AI技术去进一步打破,提升用户体验。”
完美世界影视副总裁任鹏表示,AI带来的影响一方面是降本增效的作用,另外一方面是改善产品结构或者创新的部分,比如对于漫剧或者动画产品的影响都会比较明显。此外,他认为,AI对于内容互动性的帮助,以及对于叙事制作的成本降低,在未来一两年可能会探索出一些路子。
微短剧这一新兴业态,实现了从初生到崛起的爆发式增长,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新力量。在AI技术的赋能下,深厚的技术积淀、丰富的内容生态与完善的扶持体系,共同构成了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这些坚实的基础,将引领微短剧行业逐步走向“共同经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未来新格局。
编辑 黄嘉龄
校对 李立军
相关知识
芒果短剧“星火计划”发布!构建微短剧编剧成长生态
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力推“文学+影视”,发布网络微短剧扶持计划
微短剧之秸秆变形计(一):《法网难逃》(Ai动画制作 宋倩 文案 聂琳 宋倩)
北京国际音乐产业大会丨《AI乐中轴》之《耀染先农》芒种时节惊喜上线
短剧的风吹向了美国
2024年微短剧:要流量更要质量 要情绪更要情怀
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微短剧大有可为
梁晓声:中国文学从不比别人差丨北京文化论坛
“金钥匙创投”计划:定义新方向 开拓中短剧蓝海
东西问·北京文化论坛|卡门·卓别林:祖父查理·卓别林传递给我哪些文化基因?
网址: 微短剧进入“下半场”,AI为创作带来新方向丨北京文化论坛 http://m.shhpp.com/newsview348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