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北京文化守护人丨冯好:博物馆破界,离观众近些再近些

北京文化守护人丨冯好:博物馆破界,离观众近些再近些

首都博物馆藏品部主任冯好。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北京文化守护人冯好,2003年9月起就职于首都博物馆,从事史学、博物馆学研究以及展陈、藏品工作,现为首都博物馆藏品部主任、研究馆员。近年主要参与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展陈策划工作,以及首都博物馆两馆藏品征集、藏品数字化保护等方面工作。

进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的可视库房,仿佛步入一个精致大气的明清时期会客厅,透过玻璃,观众得以与超6000块《乾隆大藏经》木雕版和珍贵的明清家具面对面。

可视库房项目的落地,背后离不开冯好及其团队的努力。作为首博博物馆的藏品部主任,藏品征集、管理等是主要工作。“专业对口”的他,对文物是发自内心喜欢。2003年,南开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博士毕业后,冯好便入职首博,至今已与文物朝夕相处了20余年。

从观众调研到可视库房,再到主导征集东馆文物,冯好想让博物馆离观众近一点,再近一点。“未来,一方面要加强北京建城史的文物征集,另一方面,要简化藏品提用程序、提高效率,充分发挥文物的社会价值。”他说。

打破传统,利用社会资源完成展览

2023年底,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之一的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拉满“古韵风帆”。开馆后,博物馆的四大类型展陈、四大活动陆续开启,邀请观众登上“运河之舟”。

作为首博东馆展陈团队的核心成员,冯好直言,前期策展压力山大。2019年,首博已经启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展陈策划前期论证工作。2020年,冯好正式加入策展团队,主持展陈策划、筹备工作。“虽然2020年到2023年看似有三年时间,但由于疫情的干扰,导致后期展陈进场设计制作周期大大压缩,加上中间工作环节多、要协调单位的复杂性,留给我们的时间其实不多。”冯好说,“相当于首博要做一系列新的常设展陈,这些年虽有人才积累,但相隔首博新馆开馆已二十年,没有打过这么大场面的仗,任务确实艰巨。”

办好东馆的常设展,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展品。

展品需要丰富且精美,但时间紧、任务重,除了首博的展品,还可以给观众呈上哪些“文化大餐”呢?“博物馆的常设展览,主要用自己的馆藏,但我们意识到,东馆采用这种方式,可能无法满足需求。”于是,冯好团队决定采取借展、文物征集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北京和大运河沿线博物馆的文物资源,对大运河全流域进行系统展示,这也符合最新的策展理念——充分利用社会各领域资源来完成展览。

展品征集过程中,冯好团队为新馆淘到了不少“宝贝”。其中,石雕镇水兽、明代拓片等文物,填补了首博大运河历史物证的空白。

“石雕镇水兽是2022年由一名北京市民捐赠。是市民上世纪在通州张家湾村清理河道时发现的,看到征集公告,就捐赠给了首博。”冯好说,“水兽保存得不是很完整,但看得出当时的雕刻工艺很精湛,初步判断年代大概在元代晚期到明代早期。”

“镇水兽是很典型的北京文化代表。历史上北京有很多桥梁,在重要的石桥、运河闸坝上,都有这种水兽。”冯好介绍,“镇水兽分为吸水兽、避水兽、吐水兽等,征集到的文物属于典型的避水兽。避水兽一般位于桥梁的雁翅台,正式名称叫蚣蝮,龙生九子之一,传说它能够吞吐水,象征调节水量,消除水灾。”

“由于交通变迁、城市改造等原因,北京很多镇水兽都见不到了,只有万宁桥、通运桥、土桥等地方还能看见原位置的镇水兽。所以,在张家湾村河道发现的镇水兽,是典型的北京地区运河文化的物证代表,也是都城文化的一个重要物证。”冯好说。

冯好向记者讲述收集馆藏品的故事。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打破界限,可视库房让文物“真人秀”

库房,既是博物馆的“宝库”也往往是“谢绝参观”的“重地”,对普通观众来说遥远而又神秘。管理库房也是冯好工作的一部分。他介绍,首博的藏品管理制度,有一整套规范的流程,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对藏品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培养上,会有一些特殊要求,比如看他有没有团队合作意识,进库要求两个人以上互相监督,不能单独工作。”

今年6月,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可视库房正式对公众开放,隔着玻璃,观众能够窥见一级文物——超6000块《乾隆大藏经》木雕版,以及部分馆藏家具是如何被高效科学、管理的。“我们希望,以库房为切入点,打破博物馆库房神秘、高大上却不接地气的形象,让博物馆更贴近观众。”

项目落地之前,冯好和团队进行了充分调研。“我们专门申请了一个课题,研究国内外开放式库房展示,包括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各种开放式库房的优缺点等,最后选用了这种隔着玻璃看的可视库房形式。”

“有的博物馆库房能够走进去,比如故宫的家具库,对公众密集展示,有的博物馆库房实行预约制,指定时间由工作人员带观众进去。”冯好说,“我们觉得,东馆要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参观需求,不适宜采取预约制,而走入式对文物保管提出的挑战很大,毕竟存放了这么多一级文物,于是决定采取‘真人秀’式的展示方式——观众可以隔着玻璃随时看到文物保存状态。”

作为曾经的文物征集者,冯好明白,如果文物提用程序不畅,弊端会非常多。“要能够换位思考,知道策展人员和公众的需求是什么。”

“一方面,要进一步丰富馆藏体系,突出首博特点。目前,辽元明清时期的文物是首博最具代表性的文物,这是其他博物馆所不具有的;另一方面,我们特别重视近现代城市发展物证和革命文物的征集。以后,我们会加强北京建城史的文物征集,从西周燕都遗址开始,逐步扩充这方面的馆藏。”

“另一方面,藏品管理和提用一定要满足博物馆发展的需求,要提高效率、简化程序,以保护为主,但要加强文物的利用,便于数字采集、同行或社会各界研究观摩,充分发挥文物的社会价值。”冯好说。

打破认知,研究观众喜好颠覆既往观念

2003年,冯好进入首都博物馆从事策展工作,策划过2006年的“世界文明珍宝——大英博物馆250年之藏品”展、2009年的“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2016年的《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等。

考古出身的冯好,热衷于通过文物向观众讲述背后的故事,但做了十几年展览之后,他意识到,需要研究观众的喜好,获得一些新认识。2015年,借助筹备“妇好大展”的契机,他给自己布置了个任务:通过调查问卷,了解一线观众心声。

调查中,冯好发现了很多有趣的事。“比如,行业内博物馆通常按顺时针的顺序设计展览,至于为什么这样设计,谁也答不上来。做问卷时,他让观众在一个完全没有引导的环境里选择参观方向,结果,70%的观众不约而同选择了逆时针行走。”冯好说,“这完全颠覆了我们的传统认知。再如,一场展览通常展出二三百件文物,真正让观众印象深刻的,也就是10至15件文物,但不能说剩下的二百多件文物就不重要。这就引发了我们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文物来传播展览信息?”

这些调研结果,都被他运用到了“妇好大展”及之后的展览中。冯好发现,复杂的展览结构、八股文式的前言很难吸引观众。于是,“妇好大展”没有刻意塑造丰功伟绩,观众得以从妇好的时代、生活、故事、葬礼四个单元,窥见这位传奇女性的一生。

以问卷调查为起点,冯好系统学习了观众研究,并发表了吸收跨学科观众研究成果指导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论文。“这涉及很多学科,包括心理学、教育学、运动科学、医学、神经科学、管理学等。”冯好解释,比如人的天性喜欢探索世界,探索式的学习,最能提升观众的学习效率,因此,展览的设计应该让观众把握主动权,而不是让他觉得博物馆在教育自己。“在展览中,可以提一些问题,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试着让观众攻克一些难题,在灯光、展项等设计上,让观众觉得自己正在探索。”

“另外,适当运动也能提升观众的学习效率。”冯好说,“十几年前,多巴胺还是小众概念,但那时我们已经通过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认识到,参观时适量运动,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让观众产生愉悦感。但是,如果长时间或高负荷运动,反而会显著降低中枢多巴胺水平,展线设计上要更加合理,让观众参观一会儿就能得到片刻休息。”

“那两年的观众研究,对我影响很大。”冯好说,“也可以说,是改变了整个首博东馆展陈团队的一些传统性认识,成为我们的宝贵财富。”

相关知识

北京文化守护人丨冯好:博物馆破界,离观众近些再近些
“北京文化守护人影像展”9月15日开展
写实油画家为文化守护人画像
北京自然博物馆邀观众领略树文化
志向要远些,目标要近些,与其躺在原地做梦,不如逐步靠近梦想
110余件展品亮相,北京自然博物馆邀观众领略“树文化”
自然博物馆邀观众领略树文化
艺术快闪亮相万寿寺 北京艺术博物馆开展文化雅集
30秒|领略文化巨匠的跨界风采 “鲁迅的艺术世界”展览开启
自然博物馆跨界办展:飞禽走兽栩栩如生 荟萃精品金玉满堂

网址: 北京文化守护人丨冯好:博物馆破界,离观众近些再近些 http://m.shhpp.com/newsview348305.html

所属分类: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