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大汉工匠》:工匠精神的历史溯源

《大汉工匠》:工匠精神的历史溯源

《大汉工匠》 姚中华 华文出版社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和事件被岁月尘封,等待着后人去挖掘与重现。西汉初年的风云人们或许很了解,众多的评书演义、影视作品也展现了那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但有多少人了解这些故事所发生的场所——大汉宫城?它们是如何选址的?谁建造了那著名的长乐宫、未央宫?又有多少人知道匠人阳城延和他所代表的大汉工匠们的技艺?

姚中华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汉工匠》,带领读者近距离感受大汉宫殿建造的前后过程和古代工匠们的智慧与精神。雄伟的大汉宫殿是那个时期的建造奇迹,而这一奇迹能最终完工,背后的波澜起伏甚至勾心斗角可想而知,这些故事带给读者的震撼和触动并不亚于建筑本身。姚中华用他的笔为2000多年后的读者开启了一扇大门,得以一窥西汉初年那风云变幻时代。

两年多前,姚中华在安徽淮北市梧桐村参观时,意外得知此地曾是汉梧县所在地,更是汉代功臣阳城延的封国。带着这份好奇,他深入查阅资料,发现阳城延这位平民工匠,竟主持修建了汉初著名的长乐宫、未央宫和长安城。如此传奇的经历,让姚中华敏锐地意识到其中必然蕴含的丰富故事,于是,他耗时一年多,精心打磨出了《大汉工匠》初稿。这份因偶然发现而催生的创作热情,为我们带来了一部别具一格的历史小说。巴尔扎克说:“作家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应该熟悉一切现象,一切感情。他心中应有一面难以明言的把事物集中的镜子,变幻无常的宇宙就在这面镜子上反映出来。”姚中华心中可能就一直高挂着这面镜子。

小说以西汉初年为背景,彼时,刘邦在定陶称帝后,接受谋士娄敬建议,决定定都关中。然而,关中大地历经战火洗礼,秦朝宫殿皆成废墟。丞相萧何临危受命,遴选新都地址并修建新宫。他独具慧眼,起用出身石匠世家的阳城延。

阳城延的人生经历颇为坎坷,年轻时参与阿房宫修建,后被掳去骊山修建秦始皇陵,最终逃至郏县。刘邦西征时,他成为汉军军匠。在萧何支持下,他用时两年将破败的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赢得刘邦赞赏,被任命为将作少府。此后,在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阳城延又承担起修建未央宫的重任。他广招人才,运用风水形胜之说,参考《考工记》中的宫城建造之术,克服重重困难,在短短两年内建成规模宏大、布局合理的未央宫,将我国宫殿建造艺术水平推向新高度。刘邦病逝前留下修筑长安城的遗愿,阳城延虽面临吕后猜疑、工程浩大、各方掣肘等难题,但从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开始,历经五年艰辛,最终完工,使长安城成为古代都城的典范,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长乐宫沿用秦代工匠技艺,融入楚地纹饰风格,殿宇鳞次栉比,梁柱雕梁画栋,呈现出刚柔并济的审美特质。未央宫营建于龙首原高地,俯瞰全城,殿内金玉为饰,尽显大汉气象。长安城垣环抱双宫,规划科学、防御体系完备。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见证这些建筑从无到有的过程,感受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这种对古代建筑奇迹的再现,不仅满足了我们对历史建筑的好奇心,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生动的文学样本。

《大汉工匠》不仅以文字再现了西汉“两宫一城”的恢宏气势,更通过讲述阳城延等大大小小人物的曲折人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先人的工匠精神。修长乐宫,时间紧迫、要求极高;未央宫则结构复杂、工艺繁复;长安城更是工程量巨大、规制严格……面对诸多挑战,数万工匠在阳城延带领下,各司其职、默契配合,凭借高超的手艺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完成了营建。书中披露的许多细节,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古代工匠对技艺的执着追求和对工作的高度负责。当下,工匠精神依然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这部小说让读者追忆先贤荣光的同时,也激励着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创作历史小说必然要依凭丰富史料,姚中华的一支笔将汉初波谲云诡的历史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从楚汉相争,到刘邦平定异姓王叛乱,再到吕后篡权,以及“萧规曹随”等,在书中都得到了细致呈现。小说以工匠阳城延的视角,通过帝王与诸侯之间的博弈、治国理念的碰撞,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新生的汉王朝在动荡中寻求稳定的艰难历程。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历史底蕴,也提供了一个了解汉初历史的独特视角,使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收获不一样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与感悟。可以说,在众多有关汉初的历史读物中,这本书的内容和主题是鲜明且独特的。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胡子

相关知识

《大汉工匠》:工匠精神的历史溯源
美在工匠精神
锻造“工匠”精神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党员干部要学习工匠精神
学习工匠精神心得
以工匠精神雕刻时代品质
助“百千万工程”弘扬工匠精神,第三届深圳工匠周启动
学习工匠精神 以敬畏的姿态对待本职工作
工匠精神:谱写敬业报国的时代乐章

网址: 《大汉工匠》:工匠精神的历史溯源 http://m.shhpp.com/newsview347359.html

所属分类: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