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当物品的价值不再由消费主义所定义

当物品的价值不再由消费主义所定义

今年美院毕业季火爆全网的那件作品《祷》上周出现在“艺术上海”展览现场,这一作品的火爆全网除了逼真的绘画技术,对消费主义的反思也是原因之一。近日在上海鸿一美术馆对外展出的“物的议会:徐婕个展”中,艺术家作品同样也充满着对当下消费主义的深刻反思。

展出现场的作品,《货币》系列油画作品

生于80年代的徐婕2023年毕业于德国明斯特国立造型艺术学院自由艺术专业。她的作品大部分在德国创作完成,善于将日常生活中不同类型的物与布面绘画相结合,制作出不同类型的装置艺术作品。此次展览名为“物的议会”,延续了徐婕2024年“散落的元件”个展的思考方向。在那个展览中,她探索了消费社会中“元件”(物)与人的关系。

徐婕与其作品

此次新展中,她试图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重新看待这些消费中的“物”。艺术家把美术馆的盒子空间转换成了可以装载艺术想象力的折叠容器,在这个容器中,所有被观看到的物体正在变成道具,观众也变成了“物”的一部分。水平仪作为展厅的“导视物”,被放置在美术馆的特定位置,这个本用于校准“平衡”的工具,在此成为审视艺术现场的眼睛。

在消费社会将一切转化为“有用性”的洪流中,硬币被简化为交换符号,包装盒变成文化载体,几何体成为标准化的容器,而艺术大师的笔触则成了教科书里的标本。

墙上的折痕营造出特有的几何美感,而形式的稳固永远无法禁锢意义的流动。货币、艺术、信仰,都是人类为世界“赋值”的游戏。从东京的纸盒到雅典的残像,从里希腾斯坦的笔触到哥伦布的货币,艺术家的创作始终在“拆解”与“重构”中游走。徐婕表示,展览标题“物的议会”寓意着各种物品元素如同在一个民主议事厅中平等对话,打破传统秩序与等级制度。在作品中通过将日常生活中本应按照既定规则陈列的物品解放出来,使它们获得新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价值。

正如策展人所说,在这场“议会”中,没有什么是纯粹“有用”或“无用”的,物品价值不再由消费社会的功能主义所唯一定义。

在消费社会将一切转化为“有用性”的洪流中,年轻艺术家们展现出敏锐的批判性思考。她此前的作品《You can not buy the moon》即通过运用晚清时期的格窗作为装置的一部分,巧妙地将中国文物与欧洲博物馆的关联引入作品中。以此对西方殖民文化和对其他文明的掠夺行为提出了质疑。

从徐婕到安琪的油画,年轻一代的创作者正在把个人体验与社会现实紧密勾连。他们面对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科技伦理等社会话题,试图用画笔、材料、AI技术等进行拆解,这些作品的最大意义也在于引发了观众对消费社会的思考与质疑。

相关知识

纵欲社会:生活在消费主义社会,纵欲是永远逃脱不了的诅咒
年轻人需远离消费主义的陷阱
脱离消费主义的“人造物”控制,才能摆脱纵欲——欲、性以及戒瘾
消费的B面|从“买买买”到“省省省”,我们会更幸福吗?
能省会算≠消费降级 这届年轻人重新定义“穷开心”
一派·再读 03:2020 我的物质极简主义实践
每一件物品都值得珍惜
定义你的不是你的年龄,而是你的价值
韩红真的重新定义了要孩子,当被问到,怎么不自己生一个…
完美主义,强迫型人格障碍,强迫症三者的区别

网址: 当物品的价值不再由消费主义所定义 http://m.shhpp.com/newsview346788.html

所属分类: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