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化身天然舞台,为期三个月的“2025高雅艺术进历史城区艺术季”活动正火热开展,助力青岛文旅消费场景“破界”创新——
街巷烟火间,慢品一场场艺术盛宴
江宁会馆的砖墙映照着舞台流光,京胡悠扬与啤酒芬芳在夏夜中流淌,市民游客举着啤酒杯驻足欣赏……如今,青岛历史城区正在见证一次古与今的碰撞、建筑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自7月22日起,“2025高雅艺术进历史城区艺术季”活动便在历史城区拉开帷幕,60余场高雅艺术演出轮番上演,为历史城区注入了新的活力与魅力。这场为期三个月的文化盛事由青岛市委宣传部主办、青岛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承办,在历史城区更新与高雅艺术转型的碰撞中,书写着艺术赋能城市的生动篇章。
从沉浸式剧场,到管弦乐回响;从京剧快闪,到爆笑相声,本次艺术季“艺术+节庆+文旅”的创新实践,让历史城区不仅成为文化体验的“活态博物馆”,更成为城市经济转型的“动力引擎”。
转角相遇:
无界艺术唤醒城市感知
漫步在易州路、四方路的百年街巷,转角遇到的怀旧金曲演唱会带你穿越时光;“闯进”三兴里的老院落里,演员正在演绎话剧《雷雨》的悲欢离合;驻足青岛啤酒1903主题餐厅,融入啤酒元素的京剧《贵妃醉酒》正展现传统与现代的奇妙碰撞。
这是“2025高雅艺术进历史城区艺术季”带给市民游客的独特体验。而转角就能邂逅高雅艺术的惊喜,源于这场艺术盛宴“无边界剧场”的理念——打破传统演出场所的空间束缚,将高品质、高频次的演出呈献给大众,让艺术真正渗透进城市肌理。
历史城区的街巷化身天然舞台,里院建筑承载起新的文化使命。今年艺术季的演出类型丰富多样,涵盖管弦乐、民族音乐、京剧、现代歌舞、传统曲艺等。演出内容兼顾经典与创新,既有民族音乐会《象王行》、舞蹈《扇趣》等展现东方美学的作品,也有汇聚世界舞蹈元素的《五洲风情》,更有融入青岛话的群口相声《我是青岛人》等特色节目,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碰撞出火花,不同年龄层的市民游客都能在历史城区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享受。
演出阵容同样专业,青岛演艺集团旗下的青岛市京剧院、歌舞剧院、话剧院等专业院团悉数参与,还有大型直播歌手竞演秀《云上歌王LIVE SHOW》的获奖歌手集中亮相,保证了表演的专业水准。“没想到能在老城区免费看到质量这么高的演出,真是惊喜。”坐在观众席第一排观看京剧《西厢记》的刘女士一边感叹,一边将演出视频发到了微信朋友圈。
8月15日晚,青岛市京剧院在李村路啤酒主题花园演出《西厢记》。刘硕 摄
“高雅艺术天然具有‘情绪疗愈’功效,观看演出既能满足游客的情绪需要,又具有很强的社交展示和‘文化参与者’人设塑造功能。”青岛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系教授、国家旅游品牌创建辅导资深专家师守祥认为,这使得高雅艺术进历史城区具有非常强的现实需要。
此外,艺术季设置了包括市北区李村路、易州路、广兴里,市南区三兴里、江宁会馆等多个点位,这种“去中心化”的空间设置让更多市民游客得以近距离感受艺术的魅力。而且,相较往年,本次艺术季的演出频次显著提升,平均每天安排两场演出,高峰期更是达到每天4场,密集的演出安排进一步增强了艺术的可亲近性。
“这是一次艺术与老城的深度对话。”正如青岛演艺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张乐群所说,当每个市民游客都能在城市的转角遇见艺术,这座城市便拥有了最动人的文化底色。
空间重构:
从建筑肌理到文化生态
从“建筑可阅读”到“街区可漫步”,艺术不仅是历史的注脚,更是激活城市空间的催化剂。当高雅艺术与啤酒节这一城市超级IP深度叠加,历史城区的文旅价值被重新定义。
时隔30余年,青岛国际啤酒节重回老城会场,本届啤酒节老城会场共吸引海内外游客1472.89万人次、消费啤酒39万余升,不仅创下了2.6亿元的直接消费额,更撬动全域消费达75.8亿元,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节会经济答卷。
数据背后,是“艺术+消费”场景的创新重构:海泊路精酿啤酒节现场,打击乐巡游与啤酒品鉴同步进行,游客手持精酿杯跟随鼓点漫步,构成一道亮丽风景;青岛啤酒1903门店内,传统京剧《贵妃醉酒》巧融新意于唱词,“琼浆”与“啤酒”的巧妙转换让京剧与啤酒完美融合,为观众带来视听与味觉的双重盛宴。
这种融合创新更体现在空间形态的活化利用上。传统的高雅艺术表演主要发生在专业剧院、音乐厅等文化设施中,而啤酒节活动则多集中于节庆场所和商业区域。此次艺术季活动则打破了这一常规,通过“专业级演出融入市井街巷”的策略,将历史城区的日常空间转化为艺术展演场所、文旅消费场景。
这种空间功能重置使得里院、广场、街巷等传统城市空间被赋予新的文化功能,实现了从生活空间向审美空间的临时性转换。例如,话剧《雷雨》被完整地“搬”进太兴里的露天场地,观众在百年里院的环绕中观看演出,获得了不同于正规剧院的观赏体验。这种空间功能的重置不仅提高了艺术的可及性,也改变了人们对里院空间的文化认知。
历史城区独特的建筑结构和风格也为演出剧院注入了灵感源泉。“我们对在里院演出感受颇深,仿佛不是在这里演出,而是原本就住在这个院子里,在这里生活。”青岛市话剧院院长傅维坦言,这种身临其境的演出体验让演员与观众之间建立起一种默契与共鸣。此外,开放的演出环境、与观众距离较近也考验着演员的心理稳定性和对演出细节的精准把控。这对演员而言,无疑是宝贵的锻炼机会。
与此同时,艺术季活动与啤酒节这一城市超级IP的深度叠加,无疑为历史城区打造了鲜明的文化品牌形象。这种品牌效应不仅体现在活动期间的客流量增长和媒体关注度的提升,更表现为历史城区文化身份的重新确立和空间价值的持续增值。
随着“2025高雅艺术进历史城区艺术季”这类文化活动的成功举办,历史城区有望吸引更多富有创意和体验性的商业业态入驻,从而形成文化与商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文化共鸣:
从一时热闹到长久生长
艺术是城市的灵魂。当鎏金的乐符淌过百年里院的红砖,当生旦净末的唱腔漫过历史街区的烟火人间,一座城市的文化影响力,正在这样的共鸣里悄然生长。
作为青岛最亮眼的“城市名片”,青岛国际啤酒节早已超越节庆本身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但随着消费需求迭代升级,单一化的狂欢模式渐显乏力——如何让啤酒泡沫里飘出文化香气?“2025高雅艺术进历史城区艺术季”给出了部分答案。
当《西厢记》的唱腔与啤酒泡沫共升腾,当歌手唱起《和光同尘》引得路人驻足跟唱,啤酒节彻底打破了“啤酒节即狂欢节”的刻板印象,从觥筹交错的饮食消费,蜕变为可感可触的文化体验。
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消费场景的“破界”创新。“啤酒交易所”里,实时滚动的“酒价行情”让饮酒成了趣味金融游戏;啤酒加“油”站则将加油站的视觉符号搬进街区,握着啤酒杯“加油”的打卡照刷爆社交圈……这些巧思让历史城区不再是单纯的饮酒场所,而是融合了艺术展演、社交互动、文化体验的复合型空间。“我以前来啤酒节就是喝酒聊天,今年和朋友在‘啤酒交易所’玩了把‘啤酒期货’,还看了场青岛特色的相声演出。大家觉得啤酒节变‘潮’了。”市民赵先生告诉记者。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近年来,沉浸式文旅体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旅新业态受到广泛关注。作为文旅消费的主力,年轻群体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打卡游览,而是追求“情绪价值”和沉浸式体验带来的感官愉悦。在这种趋势下,艺术季深谙此道,将舞台搬进街巷里院:行进式打击乐让游客不自觉加入队列,里院天井里的即兴喜剧邀请观众客串角色。在这里,观众不再是旁观者,或是接过喜剧演员递来的“梗”,或是跟着鼓点踏起脚步,每个人都成为艺术场景的共创者。这种“体验式”的文化消费模式也为城市文旅融合注入了新动能。
这场“艺术之约”只是序章。艺术与历史城区的邂逅不应止步于短暂的打卡热潮,而要成为滋养城市文化的持久动力。师守祥认为,高雅艺术进入历史城区是一个好的开始,后续顺势引导,逐步培养市民游客的艺术消费习惯,探索新的“文商旅”融合发展模式,将青岛历史城区由“艺术演出街区”打造为“艺术消费街区”,在全国具有重大意义。
未来,随着艺术与历史城区融合创新的持续深化,我们有理由期待,这座城市在历史与未来的对话中,将谱写出更加动人的文化乐章。(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硕)
相关知识
在青岛的街巷烟火间 慢品一场场艺术盛宴
为报家仇,奔赴战场,在一场场的战斗中迅速成长
寻生活诗意光 钟钟新书《慢品人间烟火色》悦读分享会圆满举办
青岛独家魅力邓紫棋青岛演唱会 让耳朵享受盛宴
全国年轻人,持续涌入青岛
昔日情愫,终是消散在功名与烟火间
震撼亮相!360º全景秀演《海上有青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正式公演
青岛非遗相声文化艺术节:曲艺传承惠民 四方欢声笑语
人生,一场场遇见,一场场路过,留下来的,才叫有缘
3月30日,青岛之畔,潘玮柏在音乐会上自豪地展现新学的青岛方言…
网址: 在青岛的街巷烟火间 慢品一场场艺术盛宴 http://m.shhpp.com/newsview342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