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红楼梦中,为何要写一个小人物“王一贴”,目的是什么?

红楼梦中,为何要写一个小人物“王一贴”,目的是什么?

在《红楼梦》中,“王一贴”这个看似次要的角色,实际上承载着曹雪芹深刻的文化批判与叙事意图。他的出现并非闲笔,而是精心设计的艺术安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封建迷信的讽刺与批判

江湖骗术的典型代表:王一贴是天齐庙的卖药道士,自称膏药灵验“一贴百病皆除”,故得名“王一贴”。他擅长用夸张的语言吹嘘自己的药方(如“疗妒汤”),实则毫无效用,是书中江湖骗子的缩影。

揭露虚假信仰:通过王一贴与贾宝玉的对话(第80回),曹雪芹揭露了封建社会中人们盲目追求“偏方”“秘术”的荒诞性。例如,王一贴调侃“疗妒汤”不过是敷衍之词,直言:“横竖这三味药都是润肺开胃不伤人的,甜丝丝的,又止咳嗽,又好吃。吃过一百岁,人横竖是要死的,死了还妒什么?”——这句话直接戳破了迷信的泡沫,暗示一切“神奇疗法”无非是心理安慰。

2. 推动情节与深化主题

承接宝玉与女性的命运关联:王一贴出现在第80回“美香菱屈受贪夫棒 王道士胡诌妒妇方”,此时贾府已渐衰败,女性悲剧频发(如香菱被夏金桂虐待)。宝玉试图向王一贴寻求“疗妒”之方,暗喻他对女性困境的无力与天真,同时也暗示了“妒忌”这类人性问题无法通过外力解决。

呼应“真假”主题:王一贴的“假膏药”与贾府的“虚假繁荣”形成隐喻关联。贾府表面光鲜,内里腐朽,而王一贴的骗术正是这种“假象”的民间版本,强化了全书“真与假”“虚与实”的哲学探讨。

3. 丰富社会百态画卷

描绘市井生态: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不仅写贵族生活,也穿插了冷子兴、刘姥姥、王一贴等市井人物,共同构成一幅完整的社会图景。王一贴代表了民间迷信文化、江湖谋生者的形象,使作品更具现实厚度。

调节叙事节奏:在悲剧氛围渐浓(如香菱受虐、迎春遇害前兆)时,王一贴的诙谐语言(如“胡诌”药方)提供了短暂的喜剧 relief,但笑料背后又隐含悲凉,形成“以乐景写哀”的艺术效果。

4. 曹雪芹的价值观投射

反功利主义的态度:王一贴虽是个骗子,但作者并未将他塑造成丑角,反而赋予他几分坦诚与幽默。他直言自己的药是“哄人骗钱”,这种“真小人”式的坦白,与贾府中“伪君子”(如贾赦、贾珍)的虚伪形成对比,体现了曹雪芹对“真性情”的欣赏。

对“药”与“救赎”的隐喻:《红楼梦》中多次出现“药”(如冷香丸、人参养荣丸),但大多治标不治本。王一贴的膏药更是彻底失效,暗示封建社会的痼疾无药可医,人与家族的命运早已注定衰亡。

结论:王一贴的文学价值

这个小人物的短暂出场,既是情节的调剂,也是曹雪芹批判迷信、反思人性、揭露社会虚假性的重要媒介。他像一面哈哈镜,照出了贾宝玉的理想主义、社会的荒诞以及作者对“真与假”的辩证思考。

正如脂砚斋评语所言:“王一贴又是绝妙之奇文”,正是这些“小人物”的穿插,让《红楼梦》超越了家族史诗的范畴,成为一部包罗万象的众生相史诗。

相关知识

小人物的命运(八)红楼梦中的门子
小人物的命运(十一)红楼梦中的蒋玉菡
小人物的命运(九)红楼梦中的善姐
红楼梦中的那些人生哲理
小人物的命运(十六)红楼梦中的柳嫂子
红楼梦中,薛宝钗要钱有钱,要貌有貌,为何偏偏看上了贾宝玉?
小人物的命运(十四)红楼梦中的净虚
红楼梦中描写人性的神来之笔,莫过于薛宝钗对贾宝玉的吸引
红楼梦里的海上方:宝钗的最难配,宝玉的最荒诞,王一贴的最好笑
红楼梦中经典的一首诗,112个字,道尽人生的无常

网址: 红楼梦中,为何要写一个小人物“王一贴”,目的是什么? http://m.shhpp.com/newsview342513.html

所属分类: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