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诗词学会公布第三届山东省优秀诗人及第二批“齐鲁诗词名家”人员名单,共有10人获此殊荣,潍坊的邢建建、郭秀珍两位诗人上榜。8月18日,他们向记者分享了荣誉背后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
邢建建
将生活的千滋百味融进诗词
邢建建(右)
今年44岁的邢建建是地地道道的潍坊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齐鲁诗词名家。这次获奖,对邢建建来说,既是荣誉,又是激励。
谈起与诗词结缘,要从2013年一次游玩说起。当时,邢建建及家人带着年幼的孩子到城区一座小公园玩耍。置身大自然,秀美的景色涌动着生命的气息,让人忍不住赋诗一首。见孩子还在为背古诗苦恼,邢建建与孩子打趣道:“你不认真背诗,可我不仅会背还会写呢。”邢建建夸下海口后,为了不扫孩子兴,他即兴创作一首:“抬头不见天,松针遮眼帘。不见鸟身影,只听鸟声欢。”
“爸爸太厉害了……”脱口而出的诗歌让孩子对父亲顿生崇拜。而这一个小插曲,让邢建建灵魂深处的诗词基因觉醒了。他开始广泛涉猎各类诗词,从结构、韵律、创作等点滴学起;带着孩子走遍山川大河、乡间田野。在他看来,诗词创作和学习,无外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此后,邢建建找到了人生新方向——诗歌创作。他佳作频频,曾获得第四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三等奖等多个奖项。这些奖项的获得,让平凡的邢建建有了一张看起来还算不错的答卷,以及敢于尝试新生活的决心。
2020年,邢建建迎来了人生的重要时刻,他从潍坊千里迢迢到北京发展,担任中国诗歌网编辑,正式开启“北漂之路”。对不惑之年的邢建建来说,此举可谓破釜沉舟。但能把爱好变成事业,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骄傲的事呢?
如何创作好诗词,邢建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表示,文字、语言只是载体,诗心才是源头。要写好当代的诗词,不能沉溺于古典意象的复制,而是要勇于锻造自己的诗心。新词也只不过是信手拈来的诗意表达。让诗意“生发”,应该要超越表层的叙事。当在打磨诗句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打磨生活。
郭秀珍
时代洪流中坚守“诗意之路”
郭秀珍
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郭秀珍,对潍坊青州的一草一木谙熟于心,于她而言,青州便是她创作的根系。家中长辈曾为私塾先生,她幼承家学,熏陶沂水春风以毫末,领受书香淑气于些微。
郭秀珍1982年结束学业后,先后在多个部门工作直至退休。现为山东老干部诗词学会《诗坛》副主编,青州市作家协会《青州文学》责任编辑,青州市诗词楹联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会长。
“起初是因为诗读得多,偶尔仿写几句,直到2003年在单位负责内刊编辑工作后,我才开始正式创作。”郭秀珍说,其间,她在全国各大有关诗词的网络平台深入学习,经老师提点并参加国内一些大小型诗词集会,在研读、交流中逐渐掌握诗词创作技巧、累积诗词创作经验。她以“诗韵雅正、诗格高尚、诗写我心、诗寄情怀”为创作理念,几十年来,创作诗词作品两千余首及诗词论文若干,所获荣誉无数。
郭秀珍植根在潍坊这片文化土壤中,家乡的山山水水如影随形,这种挥之不去的乡土情结,成了她创作的动力和源泉。她写云门山、弥河水,用诗词记录城市变迁;她写农民画、菜博会,让时光在四季中轮回。
于郭秀珍而言,诗词创作要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诗词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没有思想性的作品就没有了灵魂,也就没有了创作价值。”郭秀珍说,创作讲求思想性是首要前提,但没有艺术性的作品是寡淡无味的,艺术性赋予作品的蕴意、余味、感染力、生命力,就像人的肌肤血肉,使作品鲜活。
当代诗词创作的路应该怎样走?郭秀珍认为,诗风是诗人在长期学习、创作中逐渐形成的,诗格和诗品则关乎诗人的自身品格。诗人各自有路,对诗的认识和把握程度注定了各自的诗路能走多远,在郭秀珍看来,胸襟宽广则诗路长远。史上前贤诗人作品广泛流传,读其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正说明他们的诗路因其创作时期的宽度而延伸至无限长度。
相关知识
笔耕不辍乐写“诗意人生”!潍坊两人获评“齐鲁诗词名家”
探源“三圣”故里 共享汉字“盛宴”——第十三届两岸汉字艺术节在潍坊寿光举办
潍坊大剧院!非遗春晚《何以潍坊》1月4日上演潍坊故事
潍坊科技学院在山东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佳绩
第十三届潍坊文展会12月27日开幕
第十届中国画节·第十三届中国(潍坊)文化艺术展示交易会将于27日举办
首届“诗意宕渠·创意未来”原创诗歌诗词会总决赛颁奖晚会圆满落幕
《掬水月在手》:在银幕上感受叶嘉莹的诗意人生
行走在平仄起伏的诗意世界——读雍明远诗词集《今朝心悦独吹笳》
王磊获中国文化艺术名家荣誉称号
网址: 笔耕不辍乐写“诗意人生”!潍坊两人获评“齐鲁诗词名家” http://m.shhpp.com/newsview341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