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颖燕
文学评论家王侃近日出版了文学评论集《时见疏星渡河汉》。该书汇集了对中国当代文学重要作家与作品的重思和新解,勾勒了多位活跃在当下文坛的作家的创作面貌,亦有对当下文学热点、文学理论问题的分析。
犀利但不尖刻
读文学评论集,我会习惯性地从书名和目录上预判这趟阅读之旅将会遭遇的风景和意绪。书名可见文学评论家的美学风格和自我定位,目录则是评论家的“目之所及”的直接显露——什么样的作品和话题能让这位评论家“入目”、入文,暗示出他的心性及其评论的调性。王侃的《时见疏星渡河汉》一名语出苏轼的词《洞仙歌·冰肌玉骨》。以诗词为名,是一种开放性的概括,根底上则是对不可言说之物既敬畏又决意要亲近和体悟的姿态。身在文学评论界多年,王侃是低调的,但并不沉寂。对于作家、作品,对于那些逝去和未来的文学景观,他所怀的就是这样既敬畏又体贴的情感。他沉潜在文坛的前沿,有自己的判定,但他的难得不只是在于观点的清明和一针见血,更在于他会让读者愿意跟随他一起沉入导向这个判断的历程,在智识和修辞上,王侃拥有的力量保证了他的评论犀利但不尖刻,坚定但不武断。
王侃面对作家作品时所持有的情感姿态,消解了我一开始翻看目录时的担忧——集子里的许多论题并不新鲜,尤其是第一辑里所选的许多作家大都已经身处评论界的追光灯下多年:王安忆、张炜、余华、莫言、李洱、艾伟、东西……我想知道,在写这些评论的时候,王侃会不会有意识地去搜罗对于这些作品既有的浩浩荡荡的评论呢?这其实也是困扰我自己的一个问题。如果不读,会疑虑自己的判断是否会脱离时下的语境、言不及义,但是如果读尤其是多读,会面临一种更为实际的焦虑,这种焦虑是哈罗德·布鲁姆所谓的“影响的焦虑”的泛音——这些作品里最要紧的那些点,高光处或是败笔,应该都已经被一茬一茬的评论家发掘过,再议能否出新?
我最终没有跟王侃老师讨论这个问题,因为读完这本集子,我意识到,他对自己的取景框以及要以怎样的姿态去持有这个取景框,有着长足的考量。他很清楚去评述这些已经被大量谈及的作家作品或是话题的风险,但是他要寻找的正是一条在庞杂的甚至已形成共识的论点旁边的蹊径,要釜底抽薪,要拨云见日地去重置这些作家作品的意义——有的重置是因为时间节点的不同,它们已然需要被翻出来,晾在新生的阳光之下;有的重置则是因为一直以来对于这些作品的习焉不察。有学者从“焦虑”的英语词义中离析出另一层意蕴,提出“影响的焦虑”也可以理解成“渴望焦虑”。从这个角度而言,王侃大概也会有着这样一种渴望——既往评论的影响,对王侃而言是形成自己观点的前情预设,它们的庞杂可能会是一种困扰和遮蔽,但也可能是一种成全,只因其他评论者的众声喧哗会有助于他磨砺和聚拢自己的思想,这是他需要浸入的批评的语态。
沉入作家的生存情境
这就是为什么,王侃的评论,一直都是有着双重视角——面对文坛,他同时手持着特写镜头和广角镜头。即使言明了是作家论,在面对作家的特写镜头的背景中,依然明确地混合着时代的隆隆声响——沉入作家的生存情境,是弥合个体与公共书写的裂隙的路径,也是直面读者与作者间鸿沟的法门。
细处晕染开的则是盘亘文坛的普适性的困惑:注重细节的“无机”叙事与所涉意义是怎样若即若离地纠缠不休,究竟要如何定义创作的“保守”与“前卫”、“传统”和“先锋”,如何处理写作中的现实与虚构……这些问题清单,看起来是身为文学批评家的王侃对于泰纳的作品的“环境与时代”一论的个人演绎,但这“个人”二字又裂变和深化成一种属于王侃的独特批评风格:既宏阔包罗,又细致贴地。他似乎是站在一个高地俯视着他所看取的文坛风景,但事实上,他一直与他要审视的作家和作品并排而立。而这一张问题清单,让我们突然明了王侃为什么要将自己的追光灯打在这些作家作品之上——他拥有的敏锐和目标是对哈罗·德布鲁姆论及的文学批评家要如何选择批评对象的动态注脚——“批评要发现并维系那些用特别直接或精确的话语与现实对话的作品。”(哈罗德·布鲁姆:《语言与沉默》)
现实在王侃这里是大写的。现实的丰富景深,在他的思想重力下离析出小说的层层意蕴,有作家有意直面的,也有无心触碰的,但真正深广的现实不只是限于过去式。王侃经由对文坛现状的抽丝剥茧,导向的对于未来文坛乃至时代大势的研判,让人惊讶。尽管他在写这本集子时,许多世事只是初露端倪,比如,AI写作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对于这样见仁见智的问题,王侃毫不讳言自己的忧心,或者悲观倾向。但这种忧心和悲观出自于他对于文学创作乃至读者接受度的规律的梳理和理解。在这样的情势下,不盲目是一个文学批评家难能可贵的品格。
学识决定见识
也因此,这种有理有据让王侃对于文学批评界存在的短板,比如对女性文学创作与现代性之间的关联的认知模糊和失语,拿捏到位,一针见血。对于一个评论家而言,学识决定见识。有意思的是,王侃的学识积累一开始是剑走偏锋的,他从研究电影起步,一直以来又对女性文学研究颇为关注。视野上的开阔,给予了他寻求不同的批评路径的持续动能。尽管这本集子的文章,早已越过这两类的界域,但对于新现象的好奇和批评路数的不拘一格埋伏在了他之后的写作惯性里,所以,这本集子的篇目是分散的,内里却有一种隐形的整体性格局。无论是对当下作家作品的细读,还是对于文学大势的判断,王侃的思维路径是否定之否定,反思之反思。在螺旋上升式的思维形态之外,王侃同样重视的是情感的力量——这是文学的本质里无法用理智企及的部分,因而至关重要、无法剥离。他的评论闪烁着辩证的张力,但并未模糊掉情感的锋芒。
后记里,王侃表达了对于当下学院派批评的不满。他身在同样的系统里,却葆有一种清醒的离心力。从这个意义而言,这本集子是一种拒绝也是一种开辟。虽然其中有许多是一家之言,难以完备,但贵在这一家之言的思想力度和坦诚态度上。这让王侃的评论潜有新的可能,比如文体的变化,再比如关注场域的转换导致的“出圈”。这是一条未竟之路,却是让人期待的文学批评的新风景。苏珊·桑塔格说:“我们阅读具有尖锐独创性的作家,是为了他们的个人威信,为了他们严肃的榜样……以及——但只是不足挂齿的——为了他们的‘观点’。”冥冥中这似是对这本集子和这条路的映射。现实与想象,理智与情感,不仅是作家也是批评家们要面临的永恒命题。这条线索从一开始就暗示了批评家也是作家,文学评论也是独立的文学作品,而非附属。这个意识,或许是我们打开这本评论集的正确方式。
相关知识
面对文坛 他同时手持特写镜头和广角镜头
35名保安瞧不起穷小伙,手持狼牙棒围攻他,把他砸成肉酱!
毕雯珺 他手持鲜花,仿佛在战斗,我竟对他动了情?
唐嫣这五秒特写镜头 有种气定神闲的美
阿娇华表奖舞台特写镜头 真的被秒了,已经反复观看20遍了
一个头饰的特写镜头,竟蕴含如此多的深意,导演果然功力深厚!
中原文坛失去一面旗帜
如何防文坛小人
我猜测导演也意识到他走路特别有风范,竟然给了这么长的特写镜头
唐嫣打破戛纳内娱0特写镜头,再也没有人可以把你拦在场外,为国争光的美貌
网址: 面对文坛 他同时手持特写镜头和广角镜头 http://m.shhpp.com/newsview337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