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名片
太公祭
太公祭是存续于文成县南田镇,以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为对象的家族及地方先贤祭祀礼仪习俗,“太公”是浙南人民对刘伯温的尊称。太公祭始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浙江处州知府钦承圣命致祭。刘伯温例享春秋二祭,均在刘基庙举行,春祭为农历正月初一举行的家族祭祀,秋祭为农历六月十五举行的先贤祭祀。春秋二祭从明迄今,礼仪相沿,绵延数百年。尤其自1986年公祭举行后,春秋二祭从未间断,引来全国乃至海外刘氏族人远赴而来参加祭祀。
2011年,祭祖习俗(太公祭)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去年12月,文成县刘氏家族“祭祖活动(太公祭春祭)”作为祭祖活动代表性社区之一,随春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是太公祭春祭随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次秋祭,也是近十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秋祭。
文成县南田镇居民刘瑞臻觉得,太公祭和太公流传下来的家风祖训,对刘氏后裔是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他身边有很多人会反哺家乡,为老家铺路修桥、资助学生出钱出力。他自己也深受影响,志愿成为太公祭非遗传承人。
今年的秋祭加上伯温非遗大集,更让刘瑞臻体会到这种影响扩展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层面。他开的宾馆在祭祀举行之前就预订满了房间,粗略估算整个活动期间能比往年多赚上万元。还有规模翻番的伯温福宴、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等等,这些都让他从中看到了依靠非遗推动山区发展的新希望。
绵延百年完整保留仪式
独特文化弘扬先贤德行
太公祭自首次致祭以来已延续五百余年,一直完整保持着固定的家族祭祀仪式,形成了独特的祭祀文化。
其中,秋祭是太公祭主要祭期之一,时间安排在刘伯温诞辰日农历六月十五。在古代,秋祭时由府、县举行地方先贤祭祀,现由刘氏族人主持,各界人士参加,祭祀规格礼仪如公祭。
春秋二祭仪节程序、表演活动等大体相当,均由巡城、赞礼、伯温福宴、晚间文艺表演等部分组成。主要区别在于:春祭便于家族成员聚集,一直是主要的家祭时间;秋祭则便于外族人员参与,更符合官方祭祀的需要,一直是主要的公祭时间,活动规模更大、仪式更为隆重。
秋祭仪节程序一共有25个环节,主要内容包括:鼓初严;鼓再严;鼓三严;执事各司其事;纠仪官就位,引赞就位;与祭者就位;陪祭者就位,引赞引众陪祭官盥洗,并就陪祭官位;主祭者就位,中间盥洗;瘗(yì)毛血,将牛、猪、羊的纯毛和热血埋到地里,告诉祖先献祭的是“洁牲”;行参神礼,引赞引主祭至天地神位前上香;迎神,执事提灯、仪仗、牌位等至门口,迎神回大殿;进馔,将饭菜送进,奉上供桌;上香;行初献礼;读祝,引赞引主祭者至读祝位,读毕全体行三鞠躬礼;行亚献礼;行终献礼;东、西祭主上香;各宗祠进香;侑食炙肝,赞礼生将猪肝夹到羹饭上;饮福受胙,引赞引主祭至读祝位,饮福酒,受胙肉,三鞠躬;撤馔;送神;望燎,捧金山、银山、祭文、帛到燎所烧化;礼成。
这个仪式过程,其实质就是奉侍先人宴饮的一个虚拟过程。它的基本程序可归纳为:组织人员,准备祭品和祭器;举行仪式,臆想祖先降临,奉侍用餐,并恭送离去;享用祖先用过的牺牲祭品,以受感应而获得保佑。
以秋祭为载体传承家风
反哺社会成为地方传统
文成人重视太公祭,是因为它在凝聚人心、引导人们传承伯温文化和精神遗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太公祭已成为当地居民反哺家乡的一个载体,今年秋祭期间举行的伯温文化发展基金会设立授牌仪式,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该基金由刘氏后人发起,将用于南田镇范围内保护传承伯温文化和相关实物,奖励孝老爱亲、勤勉好学典型等方面。目前,基金已收到文成农商银行、万旺生物科技、雷康医疗科技、丽都置业等企业捐资200万元。
在文成,刘氏族人一直有通过太公祭传承优良家风祖训、反哺家乡社会的传统。如今,这种习惯愈发成为一种民间自发自觉的风尚。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刘氏后裔就发起在南田镇建造伯温图书馆,建设资金主要来自当地各部门单位、华侨和群众的自愿捐款。但由于后续管理不完善,图书馆曾因失修而闭馆多年。2022年,刘氏后人刘秋芬得知情况后,捐资30万元对图书馆进行重新装修,推动其再次对外开放。
文成县伯温小学(原南田镇中心小学)百年华诞时,当地企业家、华侨、普通群众纷纷捐款,个人捐资金额超10万元的至少有五人。每年,南田都会为当地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举行巡游活动。巡游期间,当地居民会自发为这些学生捐款。
旅居海外的刘泽民,致力于收藏流失海外的中国古代文物,多次以这些文物为载体向国外民众展示介绍中国古代艺术成就,并将大部分收藏品运回国内。未来,他还有意将部分藏品运回南田,择机向社会进行公开展示。
对这种反哺家乡社会的传统,刘瑞臻深有体会。当初他只是抱着好奇参与太公祭,后来受周边氛围影响,觉得保护传承这项非遗是刘氏子孙的一种责任。“这种从兴趣到义务的转变,就是太公祭和伯温文化作用的体现。”刘瑞臻说。
打造非遗大集文旅品牌
以文兴业推动就业增收
除了精神层面的作用,文成也在探索围绕太公祭持续打响伯温故里品牌,以文兴业推动山区发展。此次在秋祭期间延伸举办2025年伯温非遗大集,正是其中重点举措。
该县非遗中心主任郑文清介绍,文成现有刘伯温相关非遗项目8个,包括太公祭春祭随春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祭祖习俗(太公祭)和刘伯温传说两个国家级非遗等。该县尝试以这些非遗为重点,引入浙南甚至全国其他地区各类非遗,将伯温非遗大集打造成一个集非遗展示、体验、交易、传承于一体的新平台,使其成为和百丈漈武侠大会并立的特色文旅品牌,以此激活核心景区、拓展文旅业态、带动就业增收。
顺着这一思路,此次伯温非遗大集设置非遗手作区、非遗文化展示区、非遗巡游表演等区域和环节。邀请糖画、米塑、窗花剪纸、黄杨木雕、竹木手工、瓯瓷、瓯绣等非遗产品前来展示,推出凳顶、顶缸、舞幡、特技飞刀、火焰刀、火裙舞、火壶、英歌舞等非遗百戏表演。
在非遗“温州石雕”代表性传承人胡植柱看来,这条文旅品牌道路值得尝试。他带着石雕作品参加了这次伯温非遗大集,“人流不错,前来体验的人很多。”是他最明显的感受,“夜场散场时,往南田回县城的路上,人和车比过年时都热闹。”这些情景让他觉得,非遗大集是非遗项目展示自身、接触更多消费者一个值得期待的窗口。
围绕这些非遗项目,伯温非遗大集还推出南山夜肆,结合手工艺品和特色美食,打造特色主题夜经济集聚区。在刘基庙开设伯温道集,还原明朝市井场景,销售本地特色农产品和文创产品。在刘基庙组织伯温茶庐,推出茶饮酒水、桌游、宠物互动等活动,打造休闲游憩空间。
这番热闹场景,转化成了当地居民实实在在的收入。为了参加太公祭秋祭和非遗大集,南田镇上各家民宿早早就实现了预订满房,客流还外溢到周边乡镇。尤其是当地推出的伯温福宴,规模达到500桌,比往年翻了一倍多。
相关知识
文成太公秋祭:传承优良家风祖训,助力山区以文兴业
河南县道德讲堂第一期:传承好家风培育新风尚
张家港市德积街道:传承家风家训,弘扬传统美德
以好家风涵养好社风(感言)
虞城:丹书写 “家训” 传承好“家风”
优良家风是大家最好的老师,更是干部成长的最佳助推器
用“国风”养“家风”,儿童家风家教传承电影《谁偷了我的棒棒糖》获孟子研究院学术支持
湖南耒阳首家“家风馆”开馆!让好家风可看可学可传承
玛纳斯镇举办“浪漫七夕架鹊桥 文明家风共传承”经典诵读大会
家风是社会风尚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址: 文成太公秋祭:传承优良家风祖训,助力山区以文兴业 http://m.shhpp.com/newsview331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