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收藏界,刘益谦无疑是一个无法绕开的传奇人物。他的收藏之路,以其独特的理念和非凡的魄力,颠覆了许多人对古董艺术品收藏的传统认知,并最终使他屹立于收藏之巅。与众多抱着“捡漏”心态、希望以小博大的民间收藏者不同,刘益谦的收藏哲学从一开始就摒弃了这种幻想。他深知,在信息日益透明的今天,真正的珍品与低廉的价格早已无缘。因此,他从不奢望偶然的幸运,而是凭借雄厚的财力和精准的判断,将目光锁定在那些在当时便已是天价的顶级藏品上。他坚信时间的价值,正如他二十年前以两千多万购入的南宋官窑琮式瓶,在当时已是惊人之举,而如今若重现市场,其价值更是难以估量。这种“只买最贵”的策略,看似简单粗暴,实则是一种对艺术品内在价值的深刻洞见和对市场规律的极致尊重。反观许多普通收藏爱好者,既缺乏顶级的鉴赏眼力,又无充足的财力支撑,一味地追求“捡漏”,最终往往落得满屋赝品、血本无归的悲惨境地,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讽刺与悲哀。
在藏品的来源上,刘益谦展现了既专注又灵活的策略。他的大部分珍宝购自海内外声名显赫的顶流拍卖公司,如苏富比、佳士得等。这些平台不仅信誉卓著,更汇聚了全球最顶级的艺术瑰宝。然而,他并非完全迷信大平台,只要藏品本身足够精绝,即便藏身于海外不知名的小拍卖行,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出手。这种“英雄不问出处”的胆识,让他得以在全球范围内捕获珍品,而不受平台的局限。更值得注意的是,刘益-谦打破了当今港台及欧美顶级收藏家普遍依赖单一经纪人或顾问的模式。他没有将自己的收藏判断完全托付给任何一位行家,而是选择直接与各大拍卖公司对话,瞄准那些最顶尖、最受瞩目的艺术品。他清楚,作为一位单次出手便动辄千万甚至上亿的顶级买家,没有一家拍卖行敢于怠慢或提供伪作。这种直接对接不仅为他规避了潜在的风险,更在无形中节省了每年可能高达天文数字的顾问费用,彰显了他作为商人的精明与自信。
与许多收藏家专注于某一特定门类的“专精式”收藏不同,刘益谦的收藏版图堪称一部包罗万象的艺术通史。他的龙美术馆所展示的藏品,时间跨度从高古玉器、商周青铜,到宋元书画、明清瓷器,再到近现代艺术和当代创作;品类则涵盖了书画、瓷器、玉器、佛像等几乎所有门类。这种“全能型”的收藏格局,不仅体现了他广博的审美趣味,更彰显了他构建一座综合性顶级艺术殿堂的宏大愿景。他并非简单地堆砌藏品,而是在用一种系统性的方式,梳理并呈现着中华乃至世界艺术史的辉煌脉络。
购入藏品后,刘益谦更倾向于长期持有,而非频繁买卖以赚取差价。迄今为止,他仅为当代艺术部分举办过名为“龙途”的专场拍卖,绝大部分古董藏品都被他视为永久的珍藏。如果他的出发点仅仅是投资获利,那么在艺术品市场行情火爆的年份,他完全可以高位抛售,轻松实现巨额回报。但他没有这样做,这恰恰证明了他的收藏并非单纯的商业行为。他更愿意将这些人类文明的结晶,以博物馆的形式与公众分享。他依托其美术馆的专业团队,对购入的重器进行深度研究和文化衍生品开发。其中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那只以2.8亿港元竞得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仅凭这只“出圈”的杯子开发的文创仿制品,就创造了极为可观的商业收入。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事件,不仅让收藏圈内人,更让无数圈外公众认识并关注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其产生的广告效应和社会文化效应是金钱无法衡量的。
尽管多次在公开场合自谦“不懂收藏”、“没有眼力”,但刘益谦用他二十多年建立起来的、令世界为之侧目的收藏王国,给出了最有力的回答。苏富比亚洲区总裁曾直言,刘益谦的收藏已达到了一个巅峰。他成功的秘诀,或许正是在于从起点就选对了道路——摒弃侥幸,通过最正规、最顶级的渠道,聚焦于那些被历史和市场双重认可的巅峰之作。有人质疑他持续购藏的动机是为了“出风头”,但如果仅仅是为了博取名声,购入数件轰动性的藏品便足以达到目的。而刘益谦数十年如一日,持续不断地将海量顶级古董艺术品收入囊中,并为之建立宏伟的美术馆,这种超越商业逻辑的执着与投入,除了源于一份对艺术发自内心的、无法抑制的真爱,似乎再也找不到更合理的解释。他的故事,为我们描绘了一种纯粹而强大的收藏境界——不为投机,不为虚名,只为守护和分享人类文明的璀璨瑰宝。
相关知识
还是超级藏家刘益谦!3450万元买了什么
马未都:捡漏是个技术活,有时也靠“运气”
古玩收藏市场新手入门的难点
一片云学到了的爱情精髓,不依赖、不将就、做自己的女王!
不依赖特效,只展现真功夫,与 刘学义 以及 春花厌 两位佳人的四目相对…
不管你多大年纪,酒有“三不喝、三不拒”
如果玉石会说话,让您一秒变“行家”
说不出的后悔!马未都:当年30万没收藏,现在价值1个亿!
中小企业探寻“专精特新”密码
影视反派三不惹,光头的,穿西装的,有女儿的单亲爸爸不惹
网址: 刘益谦收藏的“三不”原则:不捡漏、不专精、不依赖行家 http://m.shhpp.com/newsview331384.html